某天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坐在好声音导师席上的汪峰,他一脸笃定地在跟学员谈着“摇滚梦想”,当时我内心充满疑惑:屏幕前这个把“梦想”、“真诚”、“坚持”、“摇滚”频繁挂在嘴边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当做摇滚“叛徒”,甚至还被黑的体无完肤······
当我在找答案的途中,我的心情却历经了由积极兴奋到气愤抵触,又从气愤抵触到趋于客观平静的复杂过程。我未曾料想,大众对他的喜恶好憎早已到了一个两级分化严重的地步,我甚至一度纠结,面对这个争议性人物,这个选题是继续,还是放弃。
挣扎过后,我决定正视问题,我要弄清楚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怎么会有这么多音乐之外的纷扰存在。我还想知道,我看到的汪峰和你看到的汪峰是否相似。

1、出走鲍家街, 只为继续做音乐
1994年是中国摇滚辉煌的一年,那一年出现了摇滚乐的春天。那会儿崔健、唐朝、黑豹、窦唯、张楚、何勇才是人们追捧的偶像。也是这年年底,汪峰组建了乐队,并以母校的门牌号码命名——鲍家街43号。
其实新生的他们,开始并没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直到1997年,乐队发表了《鲍家街43号》以及1998年《风暴来袭》两张专辑,才渐渐崭露头角并大受欢迎,迅速成为北京新音乐生活中耀眼的主力军。
鲍家街时期的这两张专辑虽然优质,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金钱和名声。因为1999这年,盛极一时的摇滚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霜冻期,很多乐队转到地下,鲍家街也未能幸免。乐队成员都只能待在家里写歌排练,过着一无所有经济拮据的日子。
到底有多穷,汪峰在接受采访说,从1997年年底到2000年这三年间,乐队出场费特别少,整个乐队5000块钱要6歌人分。当他回到家里,才发现交不起房租。实在不行就管朋友借或者找家里要。管家里要的次数多了之后,就给家里打欠条······“反正我就记得,管家里要的次数比较多了以后,到最后我都不好意思了,就我给家里写欠条,其实那个欠条并不是给他们的,是给我自己。”
恰好在这时候,华纳唱片中国区总裁许晓峰找到汪峰,邀请他加盟华纳唱片,但是却只签他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将来,汪峰决定单飞。2000年,也就是和华纳签约后不久,“鲍家街43号”就宣布解散。
全世界都知道,主唱是乐队的灵魂。如果汪峰单独签约华纳,就意味着乐队几年的奋斗都化为乌有。为什么要解散乐队,他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我选择保留我们之间的关系,不签约了,也不是做不到,但是过不了一两年,我肯定会在心里怪你们,而且我也会骂自己。因为我知道,在此之前自己过的是什么生活,我们的整个行业在国内是怎么回事。我们已经尝尽了苦头,它最终的结果就是死。我身边当时就有和我一起起步,然后干不下去的人,我不希望那样,我想要一直做音乐。
这个决定可能有一些无奈,但对于当时想继续做音乐,又渴望成功的汪峰来说,是明智的。

2.音乐才华持续爆发,单飞后作品依旧摇滚
鲍家街解散后,汪峰立刻就交出了一张极具个人才华的专辑:《花火》。
“现在我/有些醉了/ 醉得像一只找不到方向的野鸽/所以我/开始变了/变得像一团暴烈炽热的花火···”
这首《花火》应该就是汪峰当时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的怒吼。因为现在开始他开始一个人单干了,可以想象他渴望去证明自己。这时他的音乐里有满腔的热血,虽有挣扎,但野心似火,蓬勃燃烧。
如果鲍家街的两张专辑是他才华初露锋芒的话,那么这一张就是汪峰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2002年,专辑《汪峰: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发行。为了考虑市场,虽有妥协,但你会发现专辑里的歌曲仍然敏锐和真实。就旋律而言,他加入了众多音乐元素来与摇滚交融结合,一些歌就变得比之前温和平静,也更益于传播。
汪峰一直以两年一张专辑的频率在出专辑。在原创音乐里,他的确算得上高产了。《笑着哭》、《怒放的生命》、《勇敢的心》、《信仰在空中飘扬》一直到《生来彷徨》、《河流》,而且每张专辑里都有几首妇孺皆知的金曲。
不得不承认,汪峰的作品风格非常多元,作为一个摇滚歌手,他也没有放弃过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
他的原创歌曲上百首,他可以一边批判名利场挖苦电视机,一边又像个励志英雄,去鼓励那些不满现状渴望高飞的人们;他可以一边自我感动又一边自我怀疑;一边讴歌祖国一边悲悯苍生······不可置疑的是,你总能从他不遮掩、并且分裂似的音乐类别里,看到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的自己。
不得不承认,他的词是透着浓郁的人文气质的,他的作品也有很多在关心所处的社会,关心这个社会里的人。体现和代表人们生存背景和生存状况的音乐,是他摇滚乐中磨灭不掉的色彩。

3.汪峰的大众摇滚之路
如果仅仅只是从音乐这个大范畴去判定汪峰,那他绝对担得起优秀创作人或歌手的的称号。但是他明显与其他歌手不同,因为汪峰偏偏裹挟着“摇滚”这根敏锐的神经狂奔向了商业和流行的大流,这就大家对他多有不解和诟病的靶点。因为在众多人心中,摇滚的定义是反叛的、反主流的、批判的,在这种定义下,汪峰明显背道而驰了。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写过这样一段话:他(汪峰)是一个摇滚歌手,即使他身边站着的永远是流行歌手,但他心里对这个身份是永远不会变的。但在那些原教旨主义摇滚歌迷看来,汪峰是一个叛徒,一个摇滚叛徒,因为他写的歌太流行了,因为他与流行歌手同台演出,并且得到很多商业回报。当然,他也同样被那些想跟他一样出名挣钱但还没达到那个程度的摇滚同行鄙视,他们同样认为汪峰的摇滚不纯粹。
作为一个摇滚歌手,他频频出现在主流电视、出现在商演舞台、音乐颁奖红地毯,甚至上选秀类节目,这是滚青无法接受的行为。所以后来他被全民戏谑“头条”、“皮裤”、“民工摇滚”······无一不是他在商业化、娱乐化道路上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正如汪峰自己所说:“主流摇滚是最难做的,因为必须要承受摇滚乐和流行乐两边的骂声。”
但不得不说,汪峰让摇滚走上了大众舞台,也把摇滚做得大众化了,虽然他的摇滚在某些人看来只是单纯形而上的嘶吼。可是我们不能否定,他的音乐的确给人带去了慰藉和力量。

4、“我只希望让大家记住,我是一名摇滚歌手”
时至今日,鲍家街时代的面容也已经渐渐模糊。回望当年同样玩摇滚的人之中,大多都是隐匿或半退休状态,而汪峰像一个幸存者从废墟中走了出来。他不仅紧握了主流脉搏,还在这个大众游戏规则里运筹帷幄。
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他是一个成功者,而他的成功,我想除了他的才华和努力之外,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汪峰做了一个顺应时代的决定。
社会之中总会充斥不同的审美品位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对同一事物持有着不同的话语权。所以当我们面对汪峰的时候,一部分人认定他是一个“变节”了的摇滚“叛徒”,选择抛弃他;另一部分人选择理解和包容他,并且继续爱他、支持他。
音乐人无需用口舌之辩来回应纷纷扰扰,应该用音乐作品来捍卫自己的荣誉和态度。就如汪峰微博中自己所说,现在的谩骂与舆论在过后都会被忘记,然后会被保留的是作品。
作者|刘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