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以来,个人购汇的新规出台,一时间各种解读纷纷扬扬。痛骂该项政策的人不少,也有人拍手称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详细的看看,这项政策究竟是什么意思,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2017年1月1日,元旦之前,中国颁布了《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办法》。这是对于市场一直盛传——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要下调的市场传言——的一次辟谣。
事实证明,额度并没有下降。改变的是什么呢?
共有两点:1、申报标准变了。之前规定的大额现金交易标准是20万人民币,也就是购汇超过20万需要填写申报单。但是,现在变成了5万人民币,下降了75%。2、以前,你可以将自己用不到的额度外借,或者从别人那里借额度,现在不行了。
无论你是在柜台换汇,还是手机端换汇,都会被告知《境内个人办理购汇业务时的6项禁令》,包括:
1、不得虚假申报个人购回信息;
2、不得提供不实的证明材料;
3、不得出借本人便利化额度协助他人购汇;
4、不得借用他人便利化额度实施分拆购汇;
5、不得用于境外买房、证券投资、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性返还分红类保险等尚未开放的资本项目;
6、不得参与洗钱、逃税、地下钱庄交易等违法违规活动。
也就是说,一旦你的换汇额度超过5万人民币,就需要填写《个人购汇申请书》。
其中,填报资金用途栏时,会弹出14个细化后选择项,每个选择项均对应着具体交易对手或者时间段。比如选择非投资类保险,就必须在下一栏填写保险机构名称;选择货物贸易,必须在下一栏填写交易对手名称。



申请书填报说明中要求,个人应根据实际用途勾选购汇用途项目,一次购汇存在多种用途的,应按金额从大原则填报。个人实际用途不在八项购汇用途项目之内的,应勾选其他项,并详细说明交易对方名称,具体购汇项目、交易所需金额/币种等事项。用汇时和申请书用途不一致的,需要重新提交《申请书》。
详解政策:究竟限制了谁
从申报表中就可以看出,正常的旅游、留学、探亲、就医、贸易等行为,都有单列的选项。如实申报,一般都会被允许。也就是说,我们正常的生活并不会被影响,大家该出国玩的出国玩,该赚钱的赚钱,都不受到限制。
那么,为什么会激起如此大的反弹?引发部分人群的唾骂呢?
我们来看了看可能会受到影响的是谁:
跨境房产投资中介、境外股票交易商、有转移资产需要的人。
中国一直以来都实施外汇管制,每人每年5万美元限额封顶。但是,中国人购买房产的新闻屡见报端,不仅经常买空各种街道,而且被认为是推高房价的幕后黑手。

那这些人是怎么拥有那么多外汇的呢?难不成每年五万、五万的攒起来?当然不是。在各种非法的洗钱和转移资产的渠道中,成本最低的,当然是发动亲朋好友,使用别人的额度,一次性兑换大量外汇,再转移到国外买房。海外证券投资等也多采用这种方式。
以前,虽然外汇管理局也不允许跨境投资房产、证券等。但是,对于这种情况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现在,对于这些使用他人换汇额度和出借自己换汇额度的情况,外管局已经一再强调禁止,甚至出台了处罚措施。
所以,外界猜测,外管局极有可能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遏制这一现象。这其中多以跨境房产投资中介,和境外股票交易商损失比较大。反应也比较猛烈,毕竟,外管局的政策很有可能会断了他们的生路。
这对于国内居民来说,影响并不大。有需要配置海外房产和海外证券资产的人,毕竟有限。而且,坦白说,需要配置的人海外房产的人,在过去几年里也已经完成了相关配置。而海外证券资产,现在可以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来投资。
遏制部分海外资产的投资,还能增加洗钱等违法乱纪行为转移资产的成本。对于处于灰色地带,监管困难的海外房产中介和外盘投资中介,也是一次清理时机。
骂的最狠的,恐怕就是那些需要转移资产的人。他们认为中国不够安定、没有“选票”、没有“自由”,迫切的需要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国外去,甚至移民到国外。

这些人的行为也被部分媒体称作——早移民早发财,新中产的集体信仰。可以说,国家就是在遏制这些行为。限制,也是针对这些抛售国内资产,转移资产到国外,移民到国外,甚至于跑路到国外的人。
每一分外汇,都是咱们老百姓的血汗钱。咱们从一穷二白的时候,出卖廉价的劳动力赚来外汇,交给国家换回等值的人民币,改善了国内老百姓的生活。国家储备外汇抵抗住了97年金融风暴、08年次贷危机等外国资本或金融风险的冲击。
而现在,咱们老百姓的血汗钱,有人为了一己之私,想“偷走”。也就是资本外逃。他们对中国没有了信心、看不上中国,要带着钱走掉。外管局在这个时候设置了一道门槛。不是不让你走,但是,你不能随便走。
正常的中国人,旅游购物贸易,多填个单子而已,什么也不耽误。但是,妄想利用这个方法外逃,对不起,此路已封。
围堵资本外逃的战役已经打响
我们为什么要围堵资本外逃呢?因为这是给中国经济抽血的行为。
这些人将国内的资产变现后,换汇,带着现金逃往国外。而国内经济的现金在迅速流失。国内经济的流通,失去的足量的现金流转,不仅会造成资产贬值等各种问题,而且还会重创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从2014年6月到2016年11月,不到2年半的时间,外汇储备就减少了超过25%。即使我们有贸易顺差的存在,弥补资金外逃带来的冲击也压力山大。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发表了题为《必须警惕资金外流与汇率贬值的双螺旋危机》的文章中强调:
最大的风险应当是中国货币存量居全球最高所导致的资金的迅速外流。同时,这种资金外流又会导致汇率的快速下跌、人民币的巨幅贬值。
资金外流与汇率下跌形成一个双螺旋式的向下通道,将导致国内金融体系迅速失血,资金周转不灵。而央行所采取的注入流动性的措施又将加剧汇率的下滑,从而反过来带动资金的进一步外流,资产缩水。这种金融体系的崩溃,将导致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倒退十几年。
按照绝大部分的统计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货币存量(即现金加存款)都是世界上最高的,高达150万元人民币,折算成美元超过21万亿;而美国作为最大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国,货币存量也仅仅为11万亿美元左右。当前,国内外投资者纷纷看空人民币,在这种背景下,资金外流已经形成波涛汹涌之势,冲击着中国的金融体系。
货币存量居高不下会导致一种螺旋式下降的资金外流的均衡。货币存量表现为现金与存款,因此,货币与债券、股票不同,流动性极强,随时可以出走。如果货币持有者预期中国投资前景看淡,就会兑换外币,出境投资,这就会导致人民币贬值。而市场一旦核实了按人民币计价出境投资比境内投资更好的预期,资金外流又会加速。
外汇市场上也存在一种螺旋式下降的、汇率不断下跌预期自我实现的均衡。那就是,如果投资者预期汇率会下跌,就会把本币换成外币。这将直接带来外汇储备的下降;外汇储备的下降作为一个信号,又会反馈给投资者,强化汇率贬值的预期,促使他们加快资金外流,而资金外流又会进一步加快本币贬值。
这两个自我实现的螺旋式下降的预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下中国经济的重大风险。
众多经济学家都秉持相似的观点,认为中国外汇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限制资本外逃上。所以,外管局对于资本外逃给予了严厉的处罚:
欺骗外管局逃汇、无效交易单骗购外汇、擅自修改外汇用途等行为,即可处以逃汇/套汇30%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即可处以逃汇/套汇金额30%~100%的罚款。
你没看错,情节严重的最高可以全罚干净。
有些人认为,人民币在贬值,换成美元理所应当,现在限制自己换美元了,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说,这个是一个被误导的逻辑。人民币只针对美元在贬值,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货币,人民币其实是升值的。只是在强势美元和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下,人民币兑美元主动贬值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认为:
人民币汇率不值得保,应该让其自动浮动。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保汇率会影响到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在美元进入升息周期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只能跟着收紧。
余永定赞成经济增长要保底线的观点,因为如果增长底线保不住,所有经济指标都会恶化,包括杠杆率指标也会恶化。
中国是全世界最不怕汇率贬值的国家,因为中国是经常项目顺差最大、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二,中国政府管理能力非常之强,这样一个国家的汇率不可能一贬到底。
再退一步讲,即使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贬值,余永定认为,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因为通常意义上货币危机会造成的问题,对中国可能都不是问题或造成的影响都不大,不必害怕这些东西。
而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咱老百姓把现金换成美元更划算吗?恐怕不是这样。经济评论员齐俊杰算了一笔账:
现在,美股美债美房都明显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窗口,而美元虽然升值,但今年这么快速升值也就兑人民币升了6.3%,算上汇兑损失您也顶多就赚个4-5%,现在余额宝的收益都3.3%,你买国债收益更高。至于你要到外面投资,我觉得央行此举正是为了保护大家,在国内股市您都没整明白,都赚不到钱的情况下,去美国投资岂不是亏损的概率更高,最起码基本面的分析洋洋洒洒全是英文的专业词汇,这东西专业投资人都不见得能够看得懂,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了。
资本外逃的背后
围堵资本外逃的战争已经打响,我们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需要找到资本外逃的根本原因,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毕竟赌不如疏。
从曹德旺“跑了”,到新中产“跑了”,到不要让我们“跑掉”。都暴露出一个问题——信心,从企业家到民众,对中国都没有信心。但是,中国经济真的差到了这个地步吗?

显而易见的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经济状况怎么也排不到倒数。那么,为什么大家如此的没有信心。
从“人无贬基”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政府在给市场打马虎眼:市场拼命的猜政府想干什么,政府使出吃奶的架势误导市场,释放各种误导信号,就怕市场猜准了自己的意图,等到政策出台,和当初说好的南辕北辙,市场一次一次被忽悠,导致了政府失去公信力,最后,政府说的话,市场打个折扣听。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又不是在猜脑筋急转弯。
马光远认为:
中国的货币管理当局,很多情况下,把老百姓视为迷惑的对象。释放出来的信号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迷惑市场,而不是疏导市场的情绪。在这一点上,我们和美联储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美联储任何一次货币政策的变动,都是和市场良性互动,美联储从来不担心市场“猜准”他要干什么,而是担心“猜不准”他要干什么,所以在做出任何动作之前,都会通过大量的信息释放自己的真实意图。
2015年的加息和2016年年底的加息都是如此,市场完全消化了美联储的政策意图,没有引发过大的波动。而我们在市场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存在强烈贬值预期的情况下,相当一段时间违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市场走势,承诺“美元持续贬值的基础”,在人民币应该释放过去高估压力的时候,却人为过度干预,最终不仅没有稳住汇率,反而和市场形成了反向博弈,导致市场对预期管理的不信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逐步上升的人力成本,使得用工庞大的制造业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这些国家不仅人力成本低廉,而且还拥有充足的海岸线,在运输成本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而美国,也加入到了争夺制造业的竞争中。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曾一再表示,他的政府将对那些把工作岗位外迁的美国制造商征收35%的进口关税。并表示,“我会让工作岗位从中国回来。”

中国正在不断失去对外资的吸引力。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税收成本、资源成本、运输成本,我们在这些方面正在失去竞争力,高端制造业有美国、欧盟等国家与中国激烈竞争。而人口密集型产业,又被中小国家瓜分,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到了悬崖边缘。
在这样的时刻,政策的不透明雪上加霜。市场猜不透下一步政府想要做什么。
资本不会赌不确定性,那么就只有离开。
信心,不仅需要漂亮的数字,还需要转变执政思路,不要让我们回家猜老婆为什么生气,出门猜人民币到底有没有贬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