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代盐食品短板 营养干预实现“减盐不减咸”?全国政协举行关于食用盐重点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

2016-09-08 16:41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

食盐是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但多数老百姓并不懂得食盐过量对健康的危害。我国居民因吃盐过多而引发的各种慢性疾病也呈急剧上升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非常重视减盐,把它作为慢性病防控三个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8月26日,全国政协举行重点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就台联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提交的界别提案《关于加快修订食用盐生产及食用标准等工作的提案》进行协商办理。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卿主持会议,驻会副主任田杰参加座谈会。

食用盐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要放在首位

加强减盐科普教育 从源头上实现慢病预防

座谈会上,针对中国人饮食中高盐的问题,委员们提出要加快修订食用盐生产标准、实行营养干预实现减盐不减咸、加大科学用盐宣传力度、加强代盐食品的研发和相关法规制定工作等建议。国家卫计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以及国家食药监总局等部委相关负责人与委员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对建议予以回应。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座谈会上表示,盐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及中华文化的传统息息相关。委员们的建议明确聚焦、突出重点,关注国民健康和国家长远发展。

韩启德指出,食用盐生产质量和食用安全始终要放在首位,在规范和保障生产、流通、监测等各环节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围绕改进相关标准加强基础研究。低钠盐是这一提案的核心问题之一。应该在采取措施保证低钠盐的生产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并且要和减盐行动紧密地结合。在食品加工业中,应尽量推广低钠盐。

此外,韩启德指出,关于减少盐摄入量能降低血压的结论,应进一步通过研究以数据说话,增强减盐宣传的说服力。转变传统饮食饮食习俗中的用盐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干预,通过改进方式打造精品,加大科学用盐的科普宣传和推广力度,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源头上实现相关慢病的预防。

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台联原党组书记、副会长梁国扬建议,一是修改食用盐生产标准,做到可控可测。二是要实行“减盐不减咸”。三是加大对硒盐的财政补贴和营养干预政策。四是大力推进食品加工专用盐,如推广腌菜所用的乳酸腌菜盐。同时,建议修改相关法规拓宽低钠盐的应用范围。五是加大科学用盐宣传力度,设立公益性广告专项扶持资金。六是加强代盐食品的研发和相关法规制定工作,以补齐我国目前代盐食品缺乏的短板。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在调研中发现,公众日常关注食盐问题,但对于减盐问题重视还不够。他认为,减盐一方面可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因食盐摄入过多而引发的慢病医疗负担。

开发低钠盐并非减盐唯一方式

关键要开展健康教育 开发干预技术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教授武阳丰围绕减盐和食用低钠盐的健康效益进行了介绍。谈及低钠盐是否安全的问题,武阳丰表示,总体上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尽管低钠盐安全副作用的数据目前比较缺乏,但是低钠盐产品在全世界上市已超过40年,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食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食用低钠盐发生不良反应。武阳丰呼吁,要开发有效的、可推广的人群减盐行为干预技术。他认为,开发低钠盐不是唯一的方式,最主要的是开展健康教育。在陕西长治28所小学减盐干预教育的成功,就是利用了家长和学生的特殊关系,采取了所谓的行为干预策略。

安徽黄山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丰伯表示,当前,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是让人民把氯化钠的摄入量降下来,再考虑借助盐这一优良载体,加入硒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元素。二是制定法规标准,限制咸味加工食品的钠含量。在法规上明确低钠盐可以用于加工食品,出台相关法规,限制加工食品中的钠含量。对食品标签法规标准进行修订,对食品钠含量进行显著标识。三是制定法规,限制普通食盐作为腌制盐,推广乳酸菌泡菜盐。四是加大代盐产品的科研投入。代盐产品对于减盐行动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欧美等国“食盐替代品”“零钠盐”等产品已经上市销售。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投入不足,目前无产品上市,科研停留在基础阶段。五是进行精准补碘。加大宣传,提供多种补碘产品可选择。由“点对面”向“点对点”的补碘形式转变。盐产品碘添加范围收窄,精确控制。同时,增加科研投入,改进设备,提升技术。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民族文学研究所原联合党委书记、副所长包明德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如印发小学生及其家庭减盐行为干预手册,利用媒体、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减盐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更多的家长、百姓,能够增强有关盐的知识。此外,还可设立公益性广告和专项扶持资金,特别是加大对农村、边远、落后贫穷地区的投入。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长蒋秋霞在6月份赴榆林和延安进行调研时,对“政府买单,居民吃盐”的举措印象深刻。她介绍,陕西榆林政府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的资金为全市居民吃盐买单。而革命老区延安也在4个最贫困的县采取了百姓吃盐政府买单的措施。她希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外,建议加大对补硒的科学研究,恢复食用盐补硒的政策措施。同时建议,借助大数据分析针对全国不同情况进行精准补碘。

食品监测评估重要关口还需前移

中小学开展减盐科普可作为重要推广手段此次重点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上,提案的承办单位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委员的提案。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新形势下,卫生计生工作的新方针、新举措、新任务,要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改革、创新发展,医疗卫生的理念由治疗疾病专向预防为主,人民共建共享。金小桃指出,食盐对人民的生活须臾不可缺少,对食盐有关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一是盐作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与健康关联度高。对于减盐,加工食品可以采取管理较好控制,对于家庭减盐,可以通过健康大数据分析来逐步实现。二是社会关注度高。要做到科学、精准、审慎,这个提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改进作用。监测评估很重要,关口还要前移,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有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三是科普的重要性。在中小学开展减盐的科普教育,可以作为推动减盐行动的重要手段,加以配合其他手段。同时,对这些科普活动需要一定经费和人力的支持。四是坚持开门做标准。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要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的同时,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居民的饮食习惯,要努力做到标准的科学、精准、符合实际。

我国《食用盐标准》即将实施,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将加强标准跟踪评价,听取吸收大家的意见,不断完善标准。此外,就硒的营养补充,我国已制定了多项与硒含量有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近年来,通过各种试点和工作措施,不断加强居民减盐方面的营养干预和科普宣传。下一步将加快居民碘营养状况风险评估。继续加强人群中硒和碘相关工作的检测,完善有关工作,以便让公众能够科学、精准地补碘、补硒。目前国家卫计委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中心研究员王竹天介绍,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通过整合食品安全标准,已把低钠盐纳入了食盐的标准中。标准本身不约束消费者用盐行为,减盐行为需要大力宣传教育。对于在食盐中加硒的问题,王竹天认为,鉴于食盐对健康的影响,在提倡消费者减盐情况下,食盐不宜做营养载体。标准没有禁止低钠盐在腌制食品中使用。此外,新标准对于低钠盐中氯化钠限量没有统一规定,但规定低钠盐中氯化钾的含量在10%-35%,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生产低钠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谈到,从营养监测角度来说,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虽然很高但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1克左右。他表示,通过全国居民碘水平监测显示,食盐加碘对预防地方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杨晓光认为,进行低钠盐的科普宣传重要,同时科学研究也很重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疾病控制的角度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是值得研究的。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田保国指出,食盐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这件提案关系到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科技部近来所做的相关科研工作,一是加大食用盐钠含量标准的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长期高钠盐饮食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钠的含量应如何降低、降到多少,是科技部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二是加大“代盐”产品相关研究。三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科技部历来十分重视科普工作。为解决面向广大公众的健康知识传播渠道不畅、普及范围不广等问题,“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先后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设立了两个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项目,创办了中国公众健康网,搭建了多个健康科普网络平台,开发了各种类型的健康科普产品近千件,筹建了“公众健康科技知识普及产学研联盟”。“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课题承担单位——中国营养学会专门开展了“控盐有益健康”的专题科普活动,启动了“全民营养周”计划,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教育视频。今后科技部将继续开展公众健康科普教育,加大对我国居民健康用盐知识的宣传力度。四是加强碘摄入量与甲亢发病率相关研究。

盐改方案推进“四改革 四加强 四完善”工作

把大的食盐品种纳入到行业标准体系中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介绍了盐业体制改革情况。曹学军谈到,盐业体制改革要根据“四改革、四完善、四加强”要求,妥善处理好“市场放开”“政企分开”“加强监管”“政府服务”的关系,确保盐改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四改革”就是改革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改革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改革工业盐运销管理、改革食盐储备体系。“四改革”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食盐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曹学军介绍,要认真落实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 “四完善、四加强”。“四完善”就是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完善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完善盐业法律法规体系,“四加强”就是加强盐业企业资质管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科学补碘工作、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曹学军谈到,为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近年来盐行业发展了一批多品种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积极开发研发多品种食盐,践行食盐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多品种食盐产品,如低钠盐、泡菜盐、竹盐、海藻酸盐等等,但与国外相比,食盐品种的多样性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和行业呼吁把大类食盐产品标准纳入到行业标准体系中,将更有利于盐业发展。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副巡视员马福祥指出,减盐关键之一在于教育消费者,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意识到为了健康应该少吃盐时,低钠盐才能消费出去。在限制使用腌制盐方面,食品企业的生产用盐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对新技术的使用应采取鼓励态度,但不强制推广新技术。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宋其超介绍了硒盐、碘盐的补贴政策。宋其超介绍,中央财政高度重视支持包括碘缺乏病在内的地方病防治工作,2015年,中央财政通过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安排地方病防治补助1.4亿元,支持碘缺乏病防治等工作。下一步,财政部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碘缺乏病防治措施。宋其超表示,制定政策要因地制宜,因人群制宜,不能一刀切。更多的应该是个人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引导在于健康教育,目前中央财政支持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实施健康营养促进工作,开展健康教育、“食盐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同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健康教育项目还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讲座、个性化健康教育等服务,加大科学用盐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

详见今日中国食品报第1版

9/8 星期四

我们总是追求故事的意义,想要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而最终往往什么也没有得到,也许是因为,故事本身终究是作者的假话,生活却是大段大段的真话,虽然残酷无情,我们也只能努力向前,没有后退的空间,没有转换的余地。

监制:刘艳芳 编辑:孟 杰

版式:耿科研 审校:周冬梅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 粉丝服务 http://www.fensifuwu.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豫ICP备100269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