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帝王将相为了在自己死后能够确认自己高贵的身份纷纷建造各式各样的陵墓,陵墓主要展现形式都是奢华为主。而如今,人们更多的则是将开发古人的陵墓视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让文物免遭破坏,各行各业的人也是纷纷展现自己的独门技巧。为了解开古代历史之谜,撕开考古的那层面纱,各种专家学者也是竭尽全力。
而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大多都历经千年,经过长时间风雨雪洗礼,很多曾经的秘密都已经被淹没在了水底或者深沙之下。而随着一直以来水位的下降,许多之前遗留在水底的秘密都已经逐渐浮出了水面,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明祖陵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了。1963年,洪泽湖遭遇了罕见的干旱,水位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明祖陵水下皇陵地宫拱门、横梁和甬道顶端都已经露出了水面了。各种大型石像露出了水面,东倒西歪的石像躺在了淤泥之中,它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各式各样形象。专家闻此消息纷至沓来,经过专家的研究鉴定,确定这为明祖陵,距今明祖陵在水下已经历经300年之久。

明祖陵在发现之前就一直是以神秘著称的。没有经过专家考察鉴定之前,大家心中都会存在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会将自己的陵墓建造在水下呢?难道是有先见之明知道后世盗墓之风会十分盛行从而不得已而为的?这也是最令人们猜不透的,同时也是最吸引人的。之后,随着考古学家历史专家的进一步考察,这些曾经困扰人们的问题也一步步的被揭开,真相也逐渐的浮现在人们眼前。小便相信这一话题也吸引着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因为大家对这座陵墓也是极为期待。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修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明祖陵建成以后,每年清明时节,朱元璋都要亲自带御林军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前往祭祖。

其实,只要是稍微懂得些堪舆的人都懂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建造陵墓的好位置,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当时的堪舆大师刘伯温等人,事先就已经得知此地不是个吉壤。因为古代堪舆有明显记载,风水宝地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然而明祖陵除了一片水而已也没有什么巧妙之处可言。为什么此地的风水不好,为何朱元璋不选择另外的风水宝地去安葬先祖呢?其实朱元璋又何尝不想这样做呢?

在当时就已经有人认为,关于明祖陵的淹没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明弘治七年,刘大夏建造太行堤阻断了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出现了紊乱,导致了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明祖陵也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他在《河议辩惑》中说:“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但是人算终究敌不过天算,你再怎样也敌不过黄河之力。要是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了回去那还能叫奔流到海不复回吗?因此清河口泥沙淤积,淮河河床因为海水倒灌增高,导致淮水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导致淮水不得不上溢。明朝中叶以后,黄河再次夺淮,尽管朝廷多次筑堤,但是于清康熙十九年,明祖陵还是被特大洪水所淹没,沉入了洪泽湖底。

外国人考古也保护古代的建筑,所以很少挖古墓,因为建构坏了不可复制。大都是根据资料寻宝。如寻找古船,海盗藏宝洞等。中国人考古最简单,是直接挖祖宗留下的坟墓,古坟墓古建构被破坏了,古尸被扔了没人当回事,眼里只有坟中的物件,金银财宝才叫文物。中国古人有先见之明,把坟墓做的都比较坚固,还进行了防盗,也许认为建在谁底下是最大的保护,但错了。中国人只挖物件不管建构,指哪到哪谁也挡不住,美其名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