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年初四我和弟弟妹妹都要去二姑家拜年。二姑今年六十一岁,没上过学,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农村妇女。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二姑却很勤劳、朴实,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特别是做吃的很有一套。这个黄黄的像面条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叫汤子,也有的叫汤条、碴条的。

汤子是用玉米浸泡三十天左右,在用磨磨成水面,这样浸泡的汤子面特别劲道有韧性,口感好。磨完的玉米面将粗的颗粒过滤掉,剩下的细面再经过发酵,有一点点酸味的时候就好了,就可以做汤子了。

做汤子我们叫攥汤子。先把大锅里加上水烧开,将汤子面搋好后分成几团放到锅里烫一下再拿到盆里重新搋开,两只手捧着汤子面,右手拇指与食指之间夹着用薄铁皮做的汤子套,用力将汤子面从汤子套中挤出条形并甩到锅里,煮熟就是汤子了。这攥汤子绝对是一个技术活,现在的好多年纪小一点的家庭主妇都不会了,所以我们每次去二姑家都要让她给我们攥汤子。几晚汤子就着炸的酱,总能勾起我们对儿时的回忆,因为那时能吃上一顿汤子就算是改善伙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