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奇险依旧

2017-01-04 09:22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在科技极其不发达的古代,险关要隘等地理因素往往在战争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这些险关要隘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十大名关:

1、山海关

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中国古代长城之精华,是明朝长城东北关隘之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名将徐达在此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地处辽西走廊,控制着出入辽西走廊的咽喉要道,有着“两京锁钥无双地”和“天下第一关”的美称。

2、嘉峪关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之上,又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隘。它是明朝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隘。

3、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得最早的雄关要隘之一。历史上曾经有两座函谷关,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后西东移,汉关位于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位于洛阳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函谷关的关隘在山谷之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在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攻秦,更是被阻挡在函谷关外,无法进入秦国腹地。

4、潼关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是关中的东大门。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5、娘子关

娘子关是晋冀的咽喉要地,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

6、居庸关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其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关口,南称“南口”,北称“居庸关”。

7、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北20公里处,从战国的赵武灵王时期开始,这里就成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雁门关以“险”而闻名,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得美称。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8、平型关

明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内经过平型岭,于是就在平型岭上修建关楼,故名为“平型关”。平型关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真谓峻岭雄关。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经发生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个大胜利。

9、剑门关

剑门关扼守入蜀的咽喉,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让其名扬海内外。三国时期,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10、南津关

南津关,位于今湖北宜昌三峡东口,是西陵峡的终点,与瞿塘关构成三峡首尾两端的天然门户,有“雄当蜀道,巍锁荆门”之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据南津关之险,遏止住日军的多轮进攻,取得了著名的石牌保卫战胜利,粉碎了日军由此进攻陪都重庆的计划。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精彩图片
© 2016 粉丝服务 http://www.fensifuwu.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豫ICP备100269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