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明朝学士方克勤的儿子,方孝儒自小受到父亲的教育,而他的父亲相当于现在县学校的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方孝孺,年幼时期就表现出了聪慧,这可能是和他的父亲有关,方孝孺从小就喜爱作诗和写文章,并且对于读过的书更是过目不忘,年纪轻轻的方孝孺是宁海县的一个小神童,被称作小韩非子,不过此刻笼罩在各种光环中的方孝儒,他能预见到自己死后死的不明不白吗?

洪武四年(1371),方孝儒一家迁离宁海,因为受朝廷任命,方克勤接受了山东济宁知府的官职,方孝孺也就和父亲一起离开故乡,远赴济宁,方孝儒一家北上济宁之后,方孝孺就拜师学艺江南第一大儒宋濂,当时的明代开国元勋宋濂,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弟子无数,这些弟子中也不乏优秀人才,例如当时有名的胡瀚和苏伯衡,但是他们和方孝儒比起来,还是逊色了一些,唯独方孝孺是最为优秀的弟子,而宋濂对于方孝儒也是十分的器重。
仁政的思想一直是宋濂所坚持的,仁就是反对杀戮和暴政,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以德治国的明君,而不是以暴制暴,受后人怨恨指责,宋濂还主张恢复古代的礼乐,他认为情操和,他认为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熏陶,让人受益匪浅,方孝孺深受老师的影响,这一切仁义道德,虽让方孝孺感受颇深,却免不了受到动乱的牵连,空印案的发生,致使方孝孺之父方克勤难逃被杀的命运。
洪武九年发生的空印案让一向清廉守法的方克勤受到牵连被诛,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让宋濂也受到牵连,方孝孺几年间看到自己的父亲和老师先后遇难,方孝孺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后来方孝儒一直都提倡仁政和反对暴政,年轻的方孝孺受到了很多关注,26岁的时候就被东阁大学士吴成等人推荐进京,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年轻的方孝儒,认为这样一位举止端庄的人是个奇才,而且方孝孺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来的自己的才情,让朱元璋也很欣赏,可是论及方孝孺的为政思想,朱元璋却对他产生了芥蒂,朱元璋不赞同方孝孺的那些仁政和教化的想法,给予方孝孺厚礼,让方孝孺回到了故乡。
年轻气盛的方孝孺申身怀世之才却得不到重用,只是拿了一些勉强的厚礼,不能步入仕途,这对于方孝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他不能够从政为官,造福百姓,报效国家,不过方孝孺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用了十年的时间隐居在家,潜心撰写自己的著作
《周易考次》和《宋史要言》是方孝孺的代表作品,空怀政治抱负的方孝儒,在写书上花费了很大的心血,甚至一度断了米粮,方孝孺仍是潜心于著作,从来没有停笔,生活清苦,却未放弃理想的方向如,大概是感化了朱元璋。
在洪武25年,方孝孺经人在次举荐的时候,朱元璋终于松口让他当了陕西汉中府学教授,方孝孺的才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但是真正让方孝孺一展才华的人是朱允炆,系建文帝,朱元璋于洪武31年病逝,随后朱允炆继位,年号为建文,建文帝,生性善良,他很是器重方孝孺,认为方孝孺的明王道,致太平,很适合国家的政治,年轻的朱允炆没有排斥方孝孺,而是重用了方孝孺
仁政和尚武是政治的极端,朱允炆有了自己的一套当政理念,因此当时那些饱读诗书的才子都受到重用,齐秦、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都是因为建文帝的仁政遇到了一展抱负的机会,方孝孺的仁政思想和建文帝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两人有着相见恨晚的感觉,建文帝对方孝孺的才情青睐有加,于是方孝孺的官职是节节高升,先是在翰林院任职侍讲,后来又做了文学博士,每日的任务就是伴随在建文帝身边,建文帝和方孝孺惺惺相惜,建文帝也正在针对社会的弊端进行改革,建文新政是建文帝在方孝孺的辅佐下,完成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
建文帝主张礼教和文治,废除之前的严刑酷法,释放之前的很多牵扯到文字狱中的人,建文帝还兴办学校和重视农商,对于付不起田租以及身处危难的百姓,建文帝给予了极大的救助,努力做到让百姓生活改善,国家也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建文帝的这一番改革受到很多人支持,仁政永远比暴政深得人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仁政的实施,建文帝的改革遇到了阻碍,因为从小就生活在皇宫的建文帝,没有经历过百姓的疾苦,没有感受过现实的残酷,而且任用的人,大多数读书人远远不能够满足政治的需要。
仁政的思想较于暴政固然优越,可是却缺乏现实的基础,有时候未免过于理想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方孝孺建议建文帝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而且还依照古时候的某些政治来改革吏治,这样的改革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建文帝的改革本意虽好,可是缺乏实际,他照搬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甚至想要依靠古人的政治来巩固自己的国家,最终建文帝是败在自己叔叔的手中,这和他的性格有着莫大的关联。

后来朱棣起兵,朱棣的大将姚广孝就建议不要杀方孝孺,认为这是一位不肯归附的人才,而朱棣听取建议,在政变成功之后,将方孝孺关进监狱,方孝孺将自己的命运和建文帝紧紧相连,他过分依赖于这个帝王,最后自己随着建文帝的失败而入狱,现在狱中的方孝孺没有受到什么刑罚,明成祖朱棣让方孝孺为他拟登基诏书,一来是想让这一位才子为自己办事,二是朱棣想要借着方孝孺为天下人做一个榜样,好让天下的有才之士都识时务者为俊杰归顺于他,但是朱棣的预想没有实现,方孝孺誓死不从。朱棣三番五次派人规劝,方孝孺硬是不答应朱棣的要求。
朱棣没有放弃对方孝孺的规劝,无奈之下,朱棣让方孝孺上殿觐见,方孝孺却穿着丧服,方孝孺一进殿就开始大哭,是在为建文帝哭泣,朱棣见不得方孝孺的此番行为,便命人撕掉方孝孺身上的丧衣,让人给他换上了上朝的朝服,紧接着朱棣的表现更是让人诧异,朱棣给方孝孺赐座,而且劝解她不要难过,一个君王能够如此对待一个不愿归顺的大臣,这显然是朱棣的深谋远虑之处,方孝孺却是一心关心朱允炆的去向,朱棣说朱允炆自焚死了。
之后方孝孺提出立君要立成王的弟弟或者是儿子,但是朱棣刻意回避,说是家事不要别人操心,朱棣还是要求方孝孺为自己写下登基诏书,方孝孺写下了“燕贼篡位”之后就放声大哭起来,朱棣终于抑制不住怒火,要灭了方孝孺九族,方孝孺哪里顾得了这些威胁,灭十族也动摇不了方孝儒忠君爱国的决心,因为他认为建文帝是正统,朱棣是乱臣贼子。

方孝孺的嘴巴被割开,一直流血,随后朱棣抓捕了方孝孺的家人,展开了对方孝孺全家杀戮,自己的家人受牵连,方孝孺非常难受,可是他仍然不肯去屈服于朱棣,后来年仅48岁的方孝儒,被押到南京城聚宝门外处死,其妻子和两个儿子都上吊自杀,两个女儿投河自尽,这一次,方孝孺牵连到家人,共有873人,数千人入狱,或者是充军流放,因为方孝孺整个家族,都惨遭迫害。
明代历史学家王世信曾经说过,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清代学者其齐周华评价这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中,受伤最大的莫过于方孝孺。
后人对于方孝儒全家被诛杀的事情称颂不已,在政治动乱的年代,能够做到像方孝孺这样不畏权势的又有几人,深受儒学忠君思想影响的方孝孺宁死不屈,甚至是以全家人的性命为代价,这里就有方孝孺与建文帝之间的君臣情,即建文帝对怀才不遇的方孝孺的知遇之恩,也是方孝儒忠君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