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大姓,相传日本皇室就是此姓的后代?

2017-01-03 15:03

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姓,很多人会联系到《百家姓》。《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在宋朝的《百家姓》中,吴姓排在第六位。截止2010年,按照人口数量这一标准,吴姓人口达到246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05%,排在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这九大姓之后,是中国第十大姓。

首先,就吴姓的起源来说,历史上存在多个源流的说法。就第一种说法,吴姓出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就第二种说法,吴姓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吴回后来继任祝融氏,商朝时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不过,相对于以上两种说法,吴姓出自黄帝姬姓的观点,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泰伯为了让位给姬昌的父亲季历,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进入到春秋末期,虽然吴国一度成为春秋霸主,不过在夫差在位时期,越王勾践率领军队消灭了吴国。由此,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同时,周武王曾经追封太伯为吴伯,而后者也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吴姓的后人,一度和日本王室形成了关系。在历史上,关于日本皇室的起源,可以说是充满争议的,有人认为徐福东渡并成为了日本天皇。而也有观点认为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裔。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灭亡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这一批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期,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泰伯)的后裔。

最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等史料中,都记载了日本王室自称是吴太伯后裔的事情。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并形成了“吴”,“吴人”,“吴羽”,“吴服”等日本使用的姓氏。总的来说,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早期的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等。

文/情怀历史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精彩图片
© 2016 粉丝服务 http://www.fensifuwu.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豫ICP备100269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