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网络非法买卖银行卡已成公开秘密,在银行办卡仅需10元工本费,在网上却被炒到了每张200-500元;若开通网银另加50-100元;已形成了收购、开办、销售、使用“一条龙”式灰色产业链。
据媒体披露,网络非法买卖银行卡来源有三:一是卡贩子从持卡人手中收购闲置不用的银行卡。目前,全国银行卡发行量已达34亿张,睡眠卡占比20%,可达6-7亿张。二是卡贩子购买遗失或被盗的个人信息及身份证件,然后直接去银行办卡倒卖。三是通过银行“内部关系”满足客户“指定开户人”等特殊要求,为非法买卖提供便利。在网上购买银行卡也用于三方面:一是部分人作洗钱、诈骗、行贿受贿等违法犯罪之用,企图逃避监督和打击;二是一些中小企业通过购买银行卡,多头开户、藏匿资金,以达到偷税漏税之目的;三是一些网店店主购买银行卡开立多个账户,以达到炒作信用之目的。可见,银行卡非法买卖,不仅泄漏了银行客户个人信息、扰乱了银行卡市场秩序、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信用环境;且为洗钱、偷税漏税等犯罪行为大开了方便之门,并成为危害国家经济肌体的“毒瘤”。
银行卡网络非法买卖日趋猖獗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些年,公安、银行等部门在打击银行卡犯罪上做了大量工作,加大了技防、物防和人防投入,在技术侦破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对打击和预防非法买卖银行卡起到了震慑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收效甚微,无法根除。究其原因:一是各监管部门与客户之间互动力度不够,没有筑牢坚固的社会防范屏障;尤其公安和银行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协作,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围剿”合力,因而使打击银行卡非法买卖处于一种“游击状态”,无法产生“摧毁性”效应。二是过分倚重和依赖公安部门“运动式”打击,没有构建社会联防长效机制,因而无法充分调动银行、社会居民的积极参与,以至银行认为打击银行卡犯罪是公安部门的事,滋生与已无关心里;社会公众没有树立坚固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向不法分子出售银行卡。由此形成了三大社会漏洞:源头上堵塞不力,无法根除隐患;社会信息反馈不灵,打击银行卡犯罪处于信息分割状态,无法全面围堵犯罪活动;为犯罪不断花样翻新提供了土壤,使银行卡犯罪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困境。
由此,围剿银行卡非法买卖犯罪,彻底根除隐患,需凝聚全民智慧,构筑长效治本之路:一是建立全社会联防互动机制,消除监管漏洞,把银行卡犯罪置于全民监控之下。建立公安部门、央行、银监部门协作沟通机制,加强对银行卡犯罪研究,及时向社会发布银行卡非法买卖犯罪的动向和手法,形成严厉打压态势;建立社会宣传引导机制,加大银行卡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宣传,提高公民社会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断绝与银行卡非法买卖关系;建立举报奖励机制,设立举报奖励基金,发动全体民众对银行卡犯罪行为进行检举揭发,使银行卡非法买卖无处遁形。二是建立银行业和客户自律机制,守住监管源头,让银行卡犯罪无机可侵、无计可施。央行和监管当局加快修订和完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加大对银行卡发行数量和规模的监管,确保银行卡规模与全民消费需求相适应,控制超规模发放行为;商业银行增强行业自律意识,认真汲取各类信用卡犯罪教训,加大银行卡发放的审查力度,约束发卡行为,控制发卡数量,严把银行卡发行关;社会民众增强信用风险意识,提高申领卡自制力,摒弃贪图小恩小惠心里,自觉抵制银行卡贩子的利益诱惑。三是加大社会信用工程建设,营造监管环境,让银行卡犯罪成本上升、无利可图。加快银行之间个人资信共享机制建设,加强对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电子信息监控,提高对公民个人收入及收支异动情况的监测;公安部门提高网络技控手段,使挂失后的身份证失效;提高银行技防手段,对涉及银行卡网络买卖信息进行屏蔽。银行对一定时段内没有使用的睡眠卡,进行自动失效处理。加大社会反洗钱力度,对非法买卖银行卡的当事人,发现一起,严厉惩处一起,斩断银行卡非法社会需求,从而使银行卡非法买卖失去社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