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有读者跟我说,希望能介绍几本关于美食的书。我本不是厨师,喜欢美食,最早就是以各种饮食文化的书籍,按图索骥,去寻找各味美食。很多书确实是太有意思了,也确实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国馔馐谭》
这本书的作者叫齐如山,这个名字可能现在的人很多都不熟悉了,但是无论你是不是喜欢京剧,梅兰芳的名字总是听说过的,齐如山就是梅兰芳的戏袋子,什么《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这些戏,都是齐二爷给梅先生量身打造的。那么说到吃,齐先生不仅是个老饕,还是个研究者。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就是因为齐先生把他对中国饮食的门道都写在了里面,比如什么叫饭馆,什么叫饭庄,什么是宴席,什么样的宴席应该摆什么样的菜,什么样的菜应该上什么样的席面,等等吧。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这些问题,其实早有共识,但因为几十年的革命时代,很多人已经很陌生了,只是潜意识里会有一些不太成系统的概念。这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常实用的,请个客,点个菜,能不能让对方心里舒服,这其实是我们现在社交中非常缺失的。齐二爷在这本书里,都会把这些门道写清楚,而且还会告诉你“盐打哪咸,醋打哪酸”。

《雅舍谈吃》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和学者,他的《雅舍小品》很早就被引进到大陆,其中关于美食的部分,后来又被集结出版,叫做《雅舍谈吃》。梁先生是世家子弟,吃过见过,是个极爱吃的人,您想,他有一段时间在青岛工作,因为想念北京的炙子烤肉,竟然特地托人从北京订购了一个铁炙子,专为解一时的口腹之欲,也就可见他对吃上的要求。

梁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领域的大家,他的文字流畅优美,每写到一个菜品,都会让人感觉极其传神,不自觉地对这道美食充满了爱意,三天吃不到,恨不得就要欲罢不能了。当然,梁先生写美食,就不仅仅是菜谱介绍,或者是简单的吃后感,更多地是把美食的来龙去脉、文化背景介绍的非常到位,让人们在欣赏美食美文的同时,通过一个个菜品,从最细微之处将中国的文化浸润到你心里。

唐鲁孙系列
唐鲁孙先生是70年代在台湾退休后才开始写作的,没想到一开笔,便停不下来,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全集大概有《中国吃》、《天下味》、《什锦拼盘》等10余部。由于引进的比较晚,他在台湾的影响会显得更大,我认识一位台湾的资深美食家,当年来大陆,就是因为深受唐鲁孙的影响,按图索骥地寻找好吃的。唐先生本是满洲贵族,本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后改成唐姓,大家熟悉的珍妃就是他的曾姑祖,这样的出身,也让他自小就领略到了美食的情趣。

唐先生后来游历大江南北,这样的眼界又让他对美食的认识不断攀登,在他退休之后,已经登峰造极了。他书写的美食,不是简单的盘点,又带着一系列有趣的掌故,像马连良家宴中的鸡肉馄饨、老北京饽饽铺用的大油,等等,一读起来,就不愿轻易放下,实在是太有意思了。起码就我而言,我是对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世间的洞察力所折服,惊艳的不止是美食,更是那个时代的美好。

《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
这两本书的作者是赵珩先生,他的字里行间,透过美食,写的是世间百态。就比如《川戏与川菜》一文,从他看过的川戏和品过的川菜,品味出巴蜀的文化神韵,有美味,有风韵,更有这些东西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审美,既让你懂得如何品味川菜,让你知道川菜的灵魂何在,更帮你体察到地域、饮食、文化之间是如何交通的。你从他的文字中,能体会到那些附着在美食中的文人情怀,有人说美食,只能说其一,但从赵先生那里,还能看到其二、其三,那种眼界,那种广博的见识,实在令人折服。

写美食的书很多,但是大多属于技术类的菜谱,一些饮食文化类的书也只写出了怎么吃,可为什么这样吃,也就是涉及到文化深层的生活方式问题,却少有解惑者。上述这四位老先生的文笔,实在是凤毛麟角,确系大家,从他们的美食中,你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可以看到仅仅一个吃当中,有那么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若论美食文章,我只服这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