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读大学
文/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理想层面上讲:每个人都应该读大学。
现实层面上看: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读大学。
不是因为读大学不好,而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读大学。
这条件分两类:其一是天然禀赋,另一是现实条件。
天然禀赋是说龙生九子各不同,不是所有的人都对读书感兴趣。每个人的智商情商书商有差别,这不是歧视,是事实。
现实条件是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的现实条件有差别,特别是体现在经济方面。阶层再生产虽然是被批判的社会固化现象,但从大的社会状况而言,好像很难逃脱。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比如在美国,选择商科农科等实用学科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够富裕的家庭,急于变现;上流家庭的学生好多都去选择文理学院,学些哲学、文学、史学等不急用的学科,不着急孩子找工作。
说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2016年12月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表示,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现在全国有约200所高校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
在政策层面上讲,这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导下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好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经是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的问题。但同时,很多企业找不到人,不仅是因为专业不对口,还因为学历不对接。专业不对口,是由于大学搞的理论太多,又没学懂,很难下手。学历不对接是说,本来要个专科生能做的事情,结果来个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从社会层面上讲,是人才浪费;从个人角度而言,做如此轻松的事情,不可能有成就感,很快也就辞职溜掉了。
这是结构性矛盾,需要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没必要把全部高校办成综合性同质化的学校,需要有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高校,以及发达的职业教育。在云端的研究型大学,不需要有那么多,每个层级的大学承担的功能应该是不一样的,北大清华可以说培养中国顶尖的学术人才、社会高端领导者,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院校不可能承担这个任务,也没必要承担有此目标。
发达国家中的德国教育系统,早早的就让学生进行了分流,有些走读大学的路径,有些职业教育的路径。德国的发达,不仅在科技前沿有创造,在人文社科有领先,还在装备制造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最后这个方面,德国职业教育功不可没。
因此,读大学是好,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即使每个人都有必要,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题目中所言“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读大学”,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得了便宜卖乖,更不是有歧视鬼念,而是基于骨感现实的观察,甚至有些是体验。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