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发生原因、检查方法和复位治疗

2017-01-02 20:47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有三种情况: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1、X线检查

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必需的,可以了解骨折的类型和具体情况,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X线摄片应包括正、侧位片,必须包括邻近关节,有时需加摄斜位、切线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的X线片。

2、CT检查

对于骨折不明确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者及复杂骨折者均可行CT检查。三维CT重建可以更直观便捷地进行骨折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帮助很大,目前临床上常用。

3、MRI检查

虽然显示骨折线不如CT检查,但对于脊髓神经根及软组织损伤的显示有独特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脊柱骨折的检查。

如果患者全身情况稳定,那么对于骨折的治疗时机选择主要基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情况。

如局部软组织尚未肿胀严重,应尽早手术,早期锻炼及避免卧床相关并发症。及应赶在软组织肿胀之前手术治疗。

如果局部软组织肿胀严重或严重损伤,则应遵循局部损伤控制原则,待消肿后再行手术治疗。否则,手术易出现切口难以闭合或切口坏死,感染率增加等严重并发症。治疗骨折哪种方式好

骨折是颇为常见的外伤,要使断了的骨头长好,恢复原有的支撑、保护运动功能,首先要将断端接起来,对好位置,医学上称之为复位。可想而知,复位越好,越利于骨折处骨头的生长愈合,将来功能也越好。

复位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前者由医生运用牵、拉、端、提、挤、按、旋转等手法技巧,将断骨复位;后者则是切开皮肉,在直视下将断骨对好,并用板、钉等接骨材料将其牢固固定。手法复位对身体干扰小,痛苦轻,愈合好,但由于隔着皮肉,复位效果常不够理想。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种手术称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切开整复内固定。

骨折早期复位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和手术复位三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1、手法复位

治疗骨折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

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切开复位

是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应慎重选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

如下几种情况可做为切开复位的参考指征:

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

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

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断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

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

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者,而用内固定又有较好的疗效。

骨折伴有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治疗中应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体断离。

骨折不连接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精彩图片
© 2016 粉丝服务 http://www.fensifuwu.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豫ICP备100269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