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专利连续5年全球第一,芯片产品却严重依赖进口
2016年的最后一天,长江存储基地开工了,国产存储器芯片开始踏上奋起直追的历程,前途未卜。
长江存储的前生武汉新芯在此之前已经走过10年国产芯片的历程,收效甚微,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技术上亦未取得重大突破。此次合并,投资240亿美元,外行看热闹,但业界并不看好,“技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离不开对其核心“发动机”芯片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芯片已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95%以上的芯片依赖进口,进口额超过石 油,每年进口额超过万元人民币,其中存储器芯片占到近3成,也就是说,我国在芯片领域的核心技术几乎处于空白。
我国芯片专利申请的数量是第一大国,过去18年,全球芯片专利数量实现了6倍增长,中国芯片专利实现了23倍增长,并且专利数量已经是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一,拥有如此过的专
利,但芯片产品却严重依赖进口,不得不说专利数量连续5年全球第一,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成绩,专利水分太重,核心技术几乎空白。
2014年6月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及“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计划——《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的“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
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等;国家如此专注做芯片的高度不仅仅是为了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同时存储芯片则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中国存储芯片市场迅猛发展,市场增长远超全球水平,世界巨头三星、INTEL等纷纷在中国设厂。
今年紫光与武汉新芯合并,成立长江存储器,投资240亿美元建立存储器生产基地。代表国家战略布局的紫光集团,此次合并武汉新芯这家巨亏企业,更为看中武汉新芯在存储芯片
领域的技术,武汉新芯2006年由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共同投资100亿元设立,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以存储器为主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从战略布局上,湖北省、武汉市具有着远
见卓识,选择了一条世界级的赛道,但磨剑10年却收效甚微,技术上未获得突破,经营上长期亏损。
2013年,武汉新芯收购美国Spansion公司,获得该公司3D NAND Flash技术,目前,2D存储芯片已经接近摩尔定律边界,基于该技术的芯片制程虽然容量在扩大,但是稳定性和良品率却在下降,无法取得突破,3D NAND Flash技术成为是主流,成本更低、容量扩大,三星、INTEL、东芝等公司是主领导者,并且三星公司已经量产了。
武汉新芯经过近10年研究,技术上并未获得突破,没有办法,通过购买获得3D NAND Flash,相对国外而言只是二流技术,目前三星可以达到48层,美国Spansion公司的仅仅只有8 层,这可能也是武汉新芯一直不对外发布关于技术层数的消息,虽然是有8层,但已经是国产自主技术里的最先进的。
面对中国存储芯片的高速成长,长江存储240亿美元投资,看上去数额很大,实际上三星、SK海力士、美光今年资本支出规划分别达到151亿美元、51亿美元、38亿美元,仅就投资 规模而言,并未与海外巨头拉开差距。
可以说,长江存储面对的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三星在西安设厂,INTE在大连布局,长江存储无论在技术还是资金上均不占优势,如何实现突围?令人担忧。2018年, 长江存储投产,短时间来看,国外巨头不可能将最领先的技术转让,只能期待长江存储苦练内功,来实现超越。
市场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核心落脚在人才的竞争,如何能拥有最高端人才,一种是靠挖,一种是靠培养,挖来需要有好的环境,培养更需要好的科研创新体制,否则要靠技术去获得市场只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