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将军厉害,在其谋略与经验;士兵厉害,在其忠诚与执行力。
年羹尧就是个很厉害的将军。
据清人记载,某次出征,“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大将军立马喊来参将,带三百骑兵到西南密林中搜索,果然发现小股想趁黑搞破坏的敌军,出其不意,将之全歼。

(年羹尧)
回营之后,将士们都说年大将军真是神机妙算,实乃我大清之栋梁啊,能在他手下当兵,我们那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混个一官半职,那是必然之事……
话传到年羹尧耳朵里,他嘴一撇,哈哈大笑,神个啥?“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其一、年羹尧经验丰富,一下就分出风与飞鸟的区别;
其二、他对战场形势了然于胸。天时地利人和,他对当地的调查,十分详尽;
其三、出兵果断。换了其他将领,可能先把营守好,天亮了再说,毕竟,白天更好打仗,但他却兵贵神速,趁夜合围,一举成功。
其四、破除神秘感。换其他人,将士把自己当成神,那不是更好指挥他们吗?有神秘感的要保持,没神秘感的,有人帮他造也要造些出来呢!

(蒙面制造神秘感)
由上可知,年羹尧,不愧是名将。
他那些属下呢?执行力也是很强的,有令必行。
清人记载了一个故事可以证明。
某年冬天,正下大雪呢,他有事出门。轿子已备好,几个亲信将官扶轿而行,免得颠簸。雪越下越大,将官们又没戴手套,手上落满雪花,都冻红了。
年羹尧心疼他们,便说“去手”,意思是让他们不必扶了,免得冻坏。
哪晓得,将官们“竟各出佩刀自断其手,血涔涔遍雪地”。
原来,他们把去手理解成把手砍掉!毫无犹豫,咔嚓一下,一个手掌就掉地上了。

(图片来源网络)
由此可知,年羹尧治军严格,属下执行力极强。已达到思维完全军事化的地步,每个字都被当成命令,而不会绕弯子有其它想法。
不过,我总觉得,这个故事可能是编的。
因为清朝人平日里说话,跟我们现在,并无多少不同,去手二字,太过书面化。如果是口语,他大概会说,你们把手拿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