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早上8:30—11:00,安徽铜陵一中,我给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的孩子做了一场关于创新作文思维培养的讲座。本来是元旦节放假,为了上课,这些高一高二的孩子也没顾得上休息,早早地来到了教室。他们有的脸有倦色,不时打个呵欠。

要领悟创新作文的方法非投入大量的脑力不可,不能光坐着听我讲。于是,我临时改变了课程的内容架构,把全场同学分成4个小组,指定了小组长,并让他/她负责本组的讨论和发言。孩子们挺配合我的,没有异义。
第一个问题,我问“什么是创新作文?”,孩子们面面相觑,没想到我会问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不想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于是直接阐释了我的看法:
世界上只有两种写作,一种是伪写作,一种是写作。就像我们和人交流,会有一个基本共识——不说假话,交换有用的信息——一样,否则交流就很难进行下去。但也没有必要在交流之前提醒别人“下面我说的是真话”,这反而让人感觉奇怪。同样,在写作上,我们也达成了基本共识——我写的文章是真情实感的,不是“伪写作、假写作”,所以,不太有必要再在写作前加定语修饰。
绝大多数的考试作文都是伪写作,是公式化、模式化、填充式训练的怪胎,这种写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是极大地适应了流水化的评阅操作,但它没有任何价值,不能当真。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写作标准,这就很危险。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内心想法、思想情感都不一样,这就为写作在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提供了个性化的背景支撑,只要大胆去写,笔下的文字就会打上你的个性烙印,就会带有创新的特质。
当下,应试套路愈演愈烈,为了区别伪写作,我们冠以“创新”的名义,是为表明与伪写作的根本区别。
要写好“创新作文”,我们必须与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坚决的斗争。回归自我,刷新自我,从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出发,与宏大、空泛的概念搏斗,与应试化的写作经验彻底告别。

课堂上我出了一个题目“城管”,让孩子们用一两句话谈谈对城管的印象。我提醒他们,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去认识对象,即使不那么客观和完整,也不要被概念化的印象所左右。大多数孩子用了这样一些词语,“凶恶”“辛苦”“不近情理”“素质低下”等等。
我们极容易关注负面消息,在各类自媒体和报纸网络上,我们看到了城管太多的负面,潜意识中把它当成了事实真相的全部。
当要表达对城管的印象时,我们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认识它,而是从脑海中直接提取它的媒体形象。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言,我们要克制这种简便的诱惑,不是把早已模式化和固定化的对象重述一遍,而是要回归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只有回到属于你自己的时空场域中,才能看到那独特的“一个”,这是写作的真正价值所在。我做了一个示范,展示了一个《笑着的城管》:

一次在鼓浪屿上,我看到一个60岁左右的老人蹲在树荫下卖矿泉水。虽然他很隐蔽,但还是被巡逻的城管发现了。他们大声质问他在这里做什么,说着就要来干涉。老人不服,随即抽出一把小刀,从树荫中跳了出来。
因为有树丛的阻挡,他跳跃的姿势非常夸张,挥舞着长长的手臂,左摇右晃,就像一只跛脚的老鹰,加之语无伦次的吼叫,这一幕非常滑稽。所有的城管都笑了,包括周围的游客。
后来又结合历届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同学们展示了创新写作可能性带来的魅力。
最后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作为当堂的讨论练习,我出示了一组捡拾垃圾的照片,让同学们根据这组照片发表感想。课堂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个女孩善意地提醒我不要玩手机,请尊重她的发言。我笑了,解释说我不是玩手机,而是记录他们的发言要点,同学们的观点很精彩,我怕总结时忘掉。
之前本想向孩子们借来纸笔记录,但周围几个同学的笔记本都很精致,用来草稿实在可惜,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便拿出手机打字记录。这个孩子心思敏锐,而且非常勇敢,我让全班同学鼓掌,给她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讨论练习题目:
看到这组捡拾垃圾的图片,你想了什么?要求:围绕“捡垃圾”的话题来谈,一定要与模式化做坚决的斗争。

孩子们思路活跃,发现了以下几种写作角度:
1.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垃圾可捡?我记得小时候几乎看不到捡垃圾的人,那个时候物质还不丰富,丢弃的东西也不值钱。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消费方式进入我们的日常,有的东西可能并不是没有用,而是家里多得放不下了;有的物品包装豪华,丢掉的包装也值一些钱;有的人为了追赶潮流,会淘汰一些落伍的东西。这些捡拾垃圾的人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下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也不全是不好的东西。
2.捡垃圾是一种生活方式。有的老人家里并不缺钱,子女也并非不孝顺,但他们仍然坚持去捡一些塑料瓶、旧书报去买。我们有一种错觉,认为他们很可怜,其实捡拾垃圾于他们而言是生活的方式,在精神上也是一种满足。他们不会觉得辛苦,人老了总要找点事情来做,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
3.捡垃圾表现了巨大的社会鸿沟,是一群人的无奈挣扎。我奶奶那辈人没有什么生活技能,当把爸爸、叔叔们养育成人之后,她就老了。家里人让她歇息,但她却是非常固执,非要找点事情做,做什么呢?只有捡垃圾。
年轻时他们从未为自己的学习投过资,长年累月做同样的工作,当工厂垮掉或退休之后,他们身无长物,不知道该做什么。他们用捡垃圾的方式证明自己还有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他们的做法无趣而低效,很是苍凉。其实,捡垃圾只是社会的一个侧面,很多人虽然没有捡垃圾,但因为停止学习没有进步,已经被现代社会抛弃,他们和奶奶一样都是这个社会无奈的挣扎者。
4.捡垃圾这种行为看似值得赞扬,其本质还是贪小便宜。他们只捡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目的就是去换几个钱,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这种心理太明显。有时候他们还会顺手牵羊,把本来还有用的东西拿走卖掉。你看会展活动上,有免费赠送的地方就有他们活跃的身影,甚至把别人用来布展的花盆等各种装饰物搬回家。
5.为什么捡垃圾的人几乎都是老人呢?我们年轻人可不可以捡垃圾,如果我们捡垃圾会用什么方式去捡?我们可不可以建立一个智能化的垃圾交易平台,把捡垃圾这件事儿做得更环保、更时尚、更有效率呢?

6.把珍贵的东西当垃圾丢了,我们需要捡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在灯红酒绿、莺歌燕舞中,我们享受着物质的丰裕,把肉体喂得胖胖的,一个个都是吃货,关注吃什么有味道、有营养、有特色、有格调、有面子,却把精神文明丢进了垃圾桶。那些捡垃圾的老人虽然物质是贫乏的、简单的,但在他们身上,就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就是传统的朴素与节俭。他们是在帮助我们捡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7.我们有怜悯的权利,是否有怜悯的能力呢?看着这些捡拾垃圾的老人,心里难免有些悲伤,不自然地生出怜悯的情感来。每个人都有怜悯的权利,但仔细想想,自己是否有怜悯的能力呢?我觉得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仅要有怜悯的权利,更要去获得怜悯的能力。
还是那句话,写作要从自我出发,对可能性的不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