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它还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在东西方文化中,心脏往往被视作灵魂的居所。现代医学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心理与心脏息息相关,并逐渐衍生了“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

好心情营造好心脏
好的情绪对心脏有益是无可厚非的。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看喜剧片会使血液加速流向心脏,其效果相当于做一场有氧运动。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下,我们好像拥有了更多的力气与精力。此外,很多研究证实,音乐疗法、心理指导等也可以使心脏病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充斥在人群中,太过忙碌的人应尽可能地忙里偷闲,每天做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利用好自我暗示的力量。对于一些因家庭事务多而不太接触外界的患者,则应尽可能地走出去,拥有目标和梦想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坏情绪让心脏很受伤
亲密无间的伙伴,可能会带来坚定的保护,也可能会带来更致命的伤害。在地震、洪水、战争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幸存者群体中还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心脏问题。
在临床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有这样一部分病人,因为胸痛、胸闷、心慌、出汗、气短、头晕等症状就诊,但经反复检查证实并无器质性病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有调查发现,超过60%反复主诉心悸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症表现,在进行一些抗焦虑抑郁和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后,症状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部分疗效显著的会痊愈。
研究发现,平时精神压力大,或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合并心理问题的心脏病患者相对没有心理问题的预后也较差。其机制可能与精神压力增加能够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相关。2014 年2 月,美国《循环》杂志刊载了美国心脏协会专家组的一份科学声明,正式将抑郁症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一起列入心脏病风险因素。这表明心理对心脏的重要影响已经被国内外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