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结构化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题——“你如何看待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句古话”。
有被问到的学生,这样回答“如果家里的粮食足够的话,就不去争抢做老大了”
不明白“孩子王”的意喻,这道题就答不到要点,分数自然就低。
话中的“孩子王”指喻的是老师,全话的意思应是“如果家里的粮食足够了,就不会考虑去当老师”。
实力反映了当代的教育现象,从古代的私塾开始,教师的这份职业总达不到自己对工作、工资的预期期望,老师就是一个打着奉献自我的口号干着有苦又累的活。

国家科技发展,教育常常改革,却也变不了什么样子,教师工资仍旧低,最近也闹腾着要撤掉职称。
然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孩子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作为孩子的家长同样希望孩子成为国家栋梁,至少能够拿个好文凭,找个好工作。
却极少人看得起教师,愿意做教师。
确实,不仅世人对教师的看法低下,师范生自身也十分缺乏教师职业情感,这确是中国教育现象。

但作为一个资格面试的考生,欲得高分切不能怨言过深。
作为一道考题,最好不去评判古话的对错,要达到几个要点。正确理解话语意思从“当教师就是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的回答表现出自己强烈的从教愿望表达自己并不是最看重工资,做好了老师也能实现“三斗粮”
呼吁世人重视教育

2017年,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愿中国教育能有所进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