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短视频的下一个变现出口在哪?

文 / 天下网商记者 梁周倩

从零到七万,这是 " 日日煮 DayDayCook" 淘宝店开业一个月的粉丝数增量。专注于优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试水电商、打造品牌,独立奔跑了两年的 " 日日煮 " 正在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变现的各种可能路径。

" 日日煮 " 并非个例。尽管一再得到资本的青睐,但对于绝大多数靠美食类视频起家的内容平台来说,如何做到精准变现且不伤害粉丝,又如何完成商业与调性之间的平衡与取舍,仍是头疼的难题。

于是,内容平台们各出奇招:" 门牙 " 召集专注于美食领域的海外网红,通过娱乐化短视频做广告、卖美食; " 日食记 " 用品牌合作加定制包装做产品、卖周边; " 一人食 " 选择贩卖视频制作的手艺来补贴经费、商业合作拓展受众;" 日日煮 " 加快跨界合作、自营品牌的步伐 ……

谈到内容变现,广告和软文这样 " 粗暴 " 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不喜,而将粉丝作为筹码、将平台作为渠道,榨干用户价值之后留下一个空壳,也并非长久之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容平台们正在尝试着变现的各种可能,寻找与用户共赢的生存方式。这也就导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下一个变现出口在哪?

日日煮 + 传统产业供应链 = ?

12 月 28 日," 日日煮 " 在线上直播了一场名为 "DayDayCook Plus 内容 IP 升级之路 " 的战略发布会,在会上首次与传统大型生鲜集团——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国联水产 ")合作,联名推出新品 " 翡翠生虾仁 "。在发布会直播的 50 分钟内,首发的 10000 件产品全部售空,交易额达到近 100 万元。

包装带二维码的新品 " 翡翠生虾仁 "

对美食内容平台来说,这可能是一次成功的模板。有了厨房场景下优质的品牌和产品,加码原创内容,这样的跨界营销能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也将会是 " 日日煮 " 未来塑造品牌形象、丰富平台内容的主要方式。

当美食内容平台和传统供应链融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日日煮 " 创始人 Norma 对《天下网商》说,传统模式中,用户需要先在网上查找食谱或教程,再转移到线下农产品市场或电商平台挑选食材,费时费力不说,品质也无法得到保证,由此," 日日煮 " 的做法实现了内容与消费的统一," 与高质量的、有用户需求的、实用性的传统品牌进行深度合作,是我们目前想做的方向,也是 DayDayCook Plus 成立的初衷。"

据了解,"DayDayCook Plus" 推出的产品中,许多都来源于细分垂直领域的传统公司,靠着在包装上印刷二维码的方式,日日煮和这些品牌达成了合作销售和推广。例如此次与 " 国联水产 " 联名合作推出的 " 翡翠生虾仁 ",就是在包装的右下角印上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观看并学习 " 日日煮 " 视频中虾仁的花式做法。

除此之外,自营品牌也将是 " 日日煮 " 做品牌化的关键一步。试水淘宝店之后,最简单常见的厨房日用品成为打开市场的首选," 也许就是厨房纸一类复购率很高的快消品 "Norma 说," 并且我们也会引进已经在香港上线的咖喱牛腩、果茶、蜜茶等 9 个 SKU。

2016 年 4 月," 日日煮 " 推出了 "Norma 在这里 " 和 " 厨访 " 栏目,获得近 1 亿的全网点击量,验证了 " 围绕产品讲故事 " 的模式提升内容变现转化率的可能。

日日煮新推出的 " 郭妹和辣叔 "IP 形象

随后,团队还开发了全新的虚拟 IP 形象—— " 锅妹 " 和 " 辣叔 ",并为他们推出定制版表情包,线上 " 辣叔学院 " 语音课程则屡屡爆满,通过一系列包装设计,未来,这些拥有更长生命周期的虚拟 IP 都会推出周边产品。

用内容延伸商品,导购引流到其他合作电商平台;用 "DayDayCook Plus" 与供应链端的传统企业做跨界合作,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从厨房快消品、自制食品着手打造自营品牌,这是 " 日日煮 " 目前内容变现的三种模式。未来,还可能推出收费的直播课程,以实用的差异化内容让用户买单。

美食视频 + X 到底有哪些玩法?

与 " 日日煮 " 类似,同样以美食类视频起家的内容平台不胜枚举。如今,它们不再拘泥于视频这类单一的形式,而是在模式上探究不同的玩法。

例如,同样与品牌做跨界合作," 日食记 " 则用了定制包装的方式,取代在角落印上二维码的做法。爱做菜的影视公司 CEO 姜老刀,将 " 日食记 " 做成了人格化鲜明的美食内容平台,除了接地气的家常菜谱,淘宝店 " 姜叔的日食记 " 也售卖周边和定制产品——文艺范的定制挂历已经预售数千件,与 "coffee pls"、"tea pls" 合作的咖啡挂耳包、花草茶包等产品均使用定制包装,延续一贯的小清新风格,印上了姜老刀的酥饼猫卡通画像,IP 的烙印更强烈。

" 日食记 X tea pls" 咖啡挂耳包

也有坚持调性、不做产品的美食内容平台,在变现上则需要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主张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 " 一人食 ",是一二线城市出租车车载电视里的热播节目。如今," 一人食 " 也不再只是围绕一个主角和一道菜讲述生活方式的视频系列,还推出了姐妹篇——《吃一天》旅行系列,让观众跟着故事的主角在一个城市从早吃到晚。从 2012 年底的第一期到现在," 一人食 " 已攒下逾 83 万微博粉丝,平均每条视频单平台播放数都能有几十万次。

对于广告投入格外谨慎的创始人蔡雅妮,在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愿意直接拿 " 一人食 " 变现。一方面她觉得拿这几十万粉丝去做渠道可挖掘的价值有限,另一方面她也不愿意商业化破坏了 " 一人食 " 的调性。在变现上,蔡雅妮早先通过出书、办线下活动补贴制作经费外,还承接小米、MUJI 的推广视频制作,一步步进入广告行业的产业链。

" 一人食 x Airbnb" 的特别旅行系列

2016 年 6 月," 一人食 " 开始尝试与风格匹配的生活方式品牌开展联名合作推广,推出 " 一人食 x Airbnb" 的特别旅行系列。在联名短片里,过去镜头里的 " 一人食 " 已经变成了房东和房客聚一起的 " 两人食 "。蔡雅妮表示,毕竟 " 一人食 " 也需要找到新的推广路径来接触到更广泛的目标观众。

如今,如果说最不愁变现的内容电商,非 " 门牙 " 莫属。这个号称 " 集个性化 PGC 短视频 +VR3D 视频 +UGC 用户视频为一体 " 的全球娱乐视频的吃货平台,在 2016 年 12 月底刚刚完成 1100 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

" 门牙 " 的独特之处在于内容的话题性和足够年轻化。拿下 90 后小鲜肉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召集专注美食领域的国内外网红,用原创的娱乐化视频让消费者对广告上瘾、唤起受众的味蕾、从而完成购物引导的场景消费,真正实现内容传播的全链条。

创始人祝佳对记者说," 美食短视频就是基于兴趣出发,把人进行精细的族群划分,弱化社会属性而强调人格属性,也是下一代年轻人更喜欢的一种自我认识方式。"

" 门牙里的超级味 " 系列之美国网红教你传统英国茶文化

用她的话来说,90、95 后对美食没有免疫力,可是年轻人下厨房的时间很少,美食视频形式更多的是直播吃饭," 门牙 " 的网红更多的在 " 吃 " 而不是在 " 做 "。

关于美食视频,祝佳有自己的理解,她说,越来越多的内容知识性高而娱乐不足,也会影响用户体验,被认为形式单一;" 美食 " 与 " 厨房 " 不应该划等号,美食本身就应该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绝不仅仅是被困在厨房的方寸空间里," 好多人会发现我写的美食号跟很多都不一样。我不会围绕食物本身,反而更喜欢在食物外围,例如销售层面、运营层面、推广案例、八卦内幕等等。" 她在近万粉丝的知乎专栏里写道。

在变现方面,除了贩卖全球美食,祝佳更希望未来可以创造出互联网式的新型广告模式进行传播,将产品更好地传播出去。目前门牙已经与 80 多家品牌商先后建立合作,为他们拍摄视频并进行互联网营销。

变现的可能路径在哪?

近日,经纬创投王华东的《为什么有些内容型社交产品,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在朋友圈刷屏。文中提到,内容型社交产品在商业化的路径上,切记不要伤到用户;推进商业化应该是一种对用户体验的增值行为,而不是要榨干用户的价值;这就需要创始人对用户的使用行为有更深刻的认知。

这些听起来很朴素的商业逻辑,也是美食内容平台在商业变现时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 日食记 " 的创始人姜老刀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内容做电商很直接,认同度也比较高。" 然而,当内容有了一定的粉丝积累后,大多数美食内容平台普遍选择了通过品牌植入、贴片广告、跨界合作、或是从内容延伸出产品切入电商来变现。从根本上说,它们以粉丝为最核心的商业谈判筹码,将视频播出平台作为广告渠道,直接卖给了广告主,又或是为自营电商导流。

榨干用户价值的结果往往是留下一个空壳。小心翼翼维护粉丝关系、将商业化和品牌调性恰到好处地融合,寻找最自然的变现渠道和最大化的变现价值,这样的进化路径并不容易。

但是,仍有一众美食内容平台正在用多种方法尝试变现的可能性,其中的许多已经略有成效。总结成功的案例和经验,解答变现难题的条件之一,就是稳定且持续地输出最具差异化、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找到精准的品牌调性,打造独有 IP。如此一来,将用户转变为消费者的难度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编辑 / 吴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