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五福,谈阿里的“社区梦”

2016年初的春节前后,我写了两篇关于支付宝“五福活动”的文章,网络上都有数万的点击量。对于一个经常沉寂的小作者,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当然了,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点击,是因为很多人要发泄不满,评论区一片骂声。

2016年的年中,在几次活动和讲座上,我几次举敬业福的这个例子。结果是——很多人已经忘却了——互联网时代,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

没想到2017年的春节前,支付宝的“五福”卷土重来了。活动伊始,我的分析——项目执行团队还是没有理解阿里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在2016年2月的亚布力年会,马云很委屈地说道:阿里搞“五福活动”,其初衷就是让大家过个好年;阿里要搞的是社区,而不是社交;颠覆微信的,绝对不是另一个微信;等等。

阿里高层的战略思想是很清楚的,然而到了项目执行团队,由于缺乏科学的业务分析(BA)过程。2017年的五福活动还是搞得不伦不类,依然是另一个“微信”,只是加上了老掉牙的“偷菜”。——不由得感慨,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偷菜”呀:)

最后的结果,是1.7亿人集齐了五福。中奖面广了,人均金额也就自然下来了,人均也就是1-2元,还是让很多人失望,很多人继续去删除支付宝的“好友”。

要分析这个事件,可以从有很多层面进行。

我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一下,阿里的“社区梦”是否可以实现。

阿里的圈子就是生意人的圈子,充斥着陌生人的气息;而腾讯的圈子是朋友圈,是熟人的氛围。从汉字语义来看,生就是生,熟就是熟。英语中,也有句名言:business is business。所以,频繁轰炸的微商,是最受朋友圈排斥的。建立在存粹生意关系上的熟人关系,也肯定不稳固。

那么,建立在“生意(交易)”基础上,所谓朋友圈式的社区、社群,其逻辑模型到底是否可行?

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1、商家,是良心商家,且愿意为社群付出。这是最主要的因素,活力旺盛的社群可绝对不能依靠“杀熟”呀。商家,一定要持续给客户带来高性价比的产品。产品才是王道。无论是2B还是2C,都是如此。

2、客户,与商家有共同的价值观,也愿意为社群付出。

就拿家装市场举例,有些人装修后很受伤,而我在2011年的装修结束后结交了很多商家朋友,有很多至今保持着联系。其中有一个橱柜厂商,老板是位风风火火的女士,很少在公共媒体上打广告,就是靠网络社群营销,在低迷的北京家装市场中,一直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铁杆粉丝的数量年年递增。

从2011年走来,交流的工具也是由QQ,经历了微博,走到了微信。

由此可见,对于社区(社群)而言,互联网技术平台从来就不是主角。如果不是主角,就应该让客户“用完即走”,而不是挖空心思去降低客户的时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