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最受关注的十大公司

《全球企业动态》每周都会发布《一周全球公司十大要闻》,通过对2016年52周里的520件公司要闻的回顾,全球君为大家梳理了10个在2016年曝光度最高的全球大企业。

01▎三星:遭遇手机“起火门”屹立不倒

2016年伊始,韩国科技巨头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CEO权五铉在新年致辞中就对员工表示,2016年全球低增长将持续,公司主要业务领域面临的竞争加剧。2015年,三星电子尽管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仍然位居榜首,但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已经跌出了前五名,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全球员工超过30万人的三星电子一直沿袭了军事风格的企业文化。为此,三星电子也在学习新创公司的企业文化,试图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开放对话的工作环境,缩减管理层级,减少不必要的内部会议,简化报告流程,增加业务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线上讨论的频率。三星电子也试图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与周末工作,鼓励员工花时间陪伴家人或利用各种学习机会。

2016年3月,三星电子开始发售新一代智能手机“Galaxy S7”,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业绩,三星电子2016年的前景看起来比预想的要好很多。

为了能与苹果即将发布的新型智能手机竞争,三星抢先发布了大屏旗舰手机Galaxy Note 7,并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三星电子的股价也因此受到激励,升至纪录高位,市值超过2000万美元,凸显出这家科技巨头正在改观的命运。

不料,Note7手机接连出现起火事故,被认为是电池存在缺陷,公司在全球紧急召回了该款手机。美国航空管理局(FAA)甚至采取了罕见行动,专门提到 Note 7手机存在潜在的航空火灾隐患,敦促乘客在乘坐飞机的整个期间不要使用这款设备。三星电子没想到Note 7造成的影响如此恶劣,接连不断的坏消息让三星股价大跌。

三星电子曾经试图在召回后恢复销售该款手机,但新发售的手机仍然出现了相似的问题。于是,迫于无奈,在10月11日宣布永久停止生产和销售 Note7手机。三星表示,为保障用户安全最终决定停产,这款手机面世不到两个月即宣告失败。

为了应付手机的全球大规模召回,三星电子还迅速抛售了其持有的其他科技公司的股份以筹集现金,出售了希捷(Seagate)、Rambus Inc. 阿斯麦(ASML)以及夏普(Sharp)的股份。三星电子也表现出了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应有的姿态,对已停产的Note 7手机的零件供应商给予补偿。

Note 7问题造成的结果就是让三星手机部门的利润几乎归零。三星电子第三季度净利润下跌16.8%,因Note 7的灾难性召回导致该公司移动部门录得自七年前首次推出Galaxy系列手机以来的最低季度利润。三星电子预计蒙受Note7机体过热事件的损失约为6.1万亿韩元(53亿美元)。此事还影响到了三星最大的手机工厂所在地越南,在共11万人工作的三星工厂,有部分工人回家待命,还有人因为加班减少导致工资只有原来的一半。

这大概是三星电子遭受过的最大损失,本次停产停售可以称得上是“壮士断腕”。三星电子在此事中深刻体会了什么叫“欲速则不达”,只不过学费有点太贵了。

三星电子美国公司还主动召回280万台34个型号的2011年3月以来生产的揭盖式洗衣机,因大件衣物在高速甩动模式下,洗衣机存在内桶失去平衡,进而引发过度震动并导致顶部脱落的风险。

三星毕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企业之一,同时也已经在预防过于倚重智能手机业务的风险。在半导体业务的带动下,业绩还不是太难看。为了在汽车电子业务方面开拓新市场,三星电子还宣布以80亿美元收购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哈曼国际工业(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

在维权投资者对冲基金Elliott Management的提议下,三星电子已经在考虑转型为控股公司结构。三星集团在李在镕担任实际领导人以来也在加速重组。到2016年底,三星电子的股价终于又创出了新高点。

02▎苹果:抑制下滑态势任务艰巨

身为全球股票市值最高的公司,苹果公司(Apple)似乎总有上头条的料。

随着iPhone的销量增长的放缓,苹果的神话开始逐渐消失。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下滑更令苹果承压。

苹果公司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令人匪夷所思的推出了4英寸“小苹果”iPhone SE。紧接着发布的2016财年第二财季(截至2016年3月26日)业绩显示,营收同比下滑13%,净利润同比下滑22%。这是苹果公司营收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iPhone销售量自该公司推出这种智能手机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尽管iPhone系列手机的总销量已突破10亿部。

IDC的新数据还表明,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上任以来推出的首款重要产品Apple Watch或有负众望。2016年第二季度苹果售出Apple Watch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55%。

9月份,苹果终于发布了乏善可陈的iPhone 7和iPhone 7 Plus智能手机。尽管预售很疯狂,但疯狂似乎很快就过去了。大家只是更关注双摄像头的型号。

截至2016年9月24日的第四财季,苹果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依旧双双下滑。苹果一直努力应对智能手机的销售下滑,并面临在明年迎来苹果手机上市10周年之际发布一款火爆手机的压力。

苹果公司终于承认对自动驾驶技术有兴趣。不过,已经大幅缩减汽车业务,公司新的指导方针是自产汽车暂不列入计划。

欧盟委员会裁定,苹果公司在爱尔兰非法逃税130亿欧元,苹果必须要把这部分税金返还给爱尔兰政府。欧盟针对成员国与公司达成的税收协议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针对苹果的追缴税单是迄今为止数额最大的一笔。对此,苹果提出了上诉。

03▎软银:孙正义走上豪赌新征程

尽管孙正义(Masayoshi Son)对阿里巴巴的投资获得了超额的回报,不过,近几年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的投资并不是很成功,特别是收购的美国斯普林特电信一直没能扭亏,而且从美国第三大电信公司跌至第四位,多少有些尴尬。

孙正义原本打算60岁退休,不过软银集团出人意料的宣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尼克什-阿罗拉(Nikesh Arora)将辞职,这位印度裔高管曾被视作孙正义的热门接班人选。而孙正义也因此再次走向前台。软银集团还宣布,将在集团之下,将公司业务一分为二。其中一家专注于发展缓慢的国内电信业务(包括软银公司和雅虎日本),而另一家专注于打理软银在海外的投资业务(包括阿里巴巴等)。

孙正义一向眼光独到,善于挖掘最佳的投资机会。他表示,软银公司未来10年在印度的投资有望超过计划的100亿美元。印度市场有望实现大幅增长,成为重要的投资目的地。

软银还宣布出售部分阿里巴巴股份,获得了100亿美元的现金,让大家纷纷猜测其动机。不久以后,答案揭晓,软银7月份宣布以243亿英镑收购英国ARM公司。ARM是移动处理领域的一家主要公司,该公司的处理器和图形技术被三星、华为和苹果应用在自己设计的微芯片中。孙正义押注这家智能手机芯片设计商会助其成为物联网市场的领军者。这笔交易很快在9月份完成。这笔交易是英国脱欧公投后的首笔大型并购交易,也是对欧洲科技企业的最大一笔收购。

收购完ARM后,孙正义又出大手笔,计划通过一个资产规模1000亿美元的基金投资科技行业。软银出资250亿美元,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出资450亿美元。孙正义表示,未来10年,SoftBank Vision Fund将成为全球科技业最大的投资者,基金已经获得了超额认购。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孙正义又马上承诺未来四年将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这些资金就来自这支新基金。软银已决定用该基金投资美国卫星通信风险企业“OneWeb”。

04▎华为: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增速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华为(Huawei)2015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608亿美元),同比增长37%;消费者业务收入达1291亿元人民币(199亿美元),同比增长73%。智能手机年度出货量超1亿台,成为中国首个年销量过亿的手机企业。

2016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预计将增长32%,达到5200亿元人民币(748亿美元)。预计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1780亿人民币,较2015同比增长42%;年度智能手机发货预计1.39亿台,整体提升29%。

作为一家年销售收入超过600亿美元的超大级别公司,华为年度增长超过30%,令人惊叹。

不过,华为一向比较低调,除了手机业务广为人知,其他业务的细节一般人并不了解。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华为在2016年4月份推出了与德国徕卡(Leica)合作的双摄像头的高端智能手机P9和P9 Plus,而这个系列手机的累计销量突破了1000万台。

11月,华为又发布了年度旗舰智能手机Mate9和Mate 9 PORSCHE DESIGN全球限量版手机。保时捷全球限量版6GB+256GB版售价1395欧元(含税),比苹果手机价格都要高出很多,而且一货难求。

华为还计划在美国销售高端旗舰手机Mate9,这是这家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首次进行类似尝试。不过,似乎困难重重。

2016年,华为还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对韩国三星电子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侵犯其智能手机专利,并寻求损害赔偿。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对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发起类似诉讼。这也说明中国科技企业也可以与全球第一流科技企业比肩。

05▎大众:不惧“排放门” 销量冲第一

2015年9月,德国大众汽车(Volkswagen)爆出尾气测试造假的“排放门”事件,面临美国方面巨额罚款,陷入危机之中。大众汽车推迟公布的财报显示,2015财年集团净亏损15.82亿欧元,为1993年来首次。大众汽车也将排放丑闻拨备提高到了162亿欧元,几乎是此前67亿欧元拨备的三倍。

最终,大众汽车与美国各方达成和解,坦承在美国柴油引擎排放测试中作弊、且以此手法行之多年,将支付最高153亿美元,并同意从消费者手中回购车辆,为致力清洁能源技术的制造者提供基金。此项和解涉及47.5万辆2009-2015年款2.0排量的捷达、甲壳虫、奥迪A3、高尔夫和帕萨特柴油车,是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汽车回购计划。

在柴油轿车的发展受挫之后,大众汽车也不得不推出一项全面重组计划“2025战略”,意图通过大举进军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数字化移动服务市场等方式,努力摆脱尾气排放危机的影响。大众计划到2025年使纯电动汽车(EV)的销量达到100万辆,冲击行业首位,还将在美国生产纯电动汽车。大众还计划加强汽车接入互联网的附加服务,希望在全球赢得8000万会员。大众乘用车品牌还敲定了截至2020年裁员3万人为核心的整合措施。大众汽车也不会再面向美国消费者提供柴油动力汽车。

好消息是,大众汽车2016年的全球销量超过日本丰田公司,首次跃居全球车企首位几乎已成定局。据分析,中国对于小排量轿车的减税政策刺激了大众汽车的销售。不过,大众汽车约40%的销量来自中国,对中国市场过度依赖,也暴露了大众全球战略的弱点。

06▎特斯拉:到了要起飞的时候

2015年,豪华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全年交付Model S和Model X共计50580辆,全年出货量达到目标下限。在全球几大车企纷纷大举进军低价纯电动汽车的压力下,价格高高在上的特斯拉还能在亏损之下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吗?

于是,特斯拉发布了起步价位3.5万美元的“低端”车型Model 3,价格约为豪华车Model S起售价的一半。消费者对低价位的新车很兴奋,特斯拉在24小时里就收到了18万辆订单。

特斯拉表示,将加速生产以满足市场对即将量产的通用型车型Model 3的强劲需求,并宣告要提前两年在2018年实现年产50万辆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将产量提高四倍。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Elon Musk)还发出公开呼吁,希望制造业人才帮助特斯拉实现到2020年年产10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目标。

特斯拉还打算于未来数年推出一款集皮卡、小型运动型多用途车、大型长途运输卡车和巴士于一体的车型。马斯克称,他们认为新车型Tesla Semi将大幅减少货物运输成本,同时增加安全性和添加驾驶乐趣。

特斯拉(Tesla)还以28亿美元收购了同为马斯克旗下的太阳能面板制造商SolarCity Corp。收购完成后,特斯拉转变为全球唯一具备垂直整合的能源企业,提供消费者端到端清净能源产品,从太阳能面板、家用蓄电池,到电动汽车。特斯拉还宣布将出售一种具有315英里续航能力的电池,这是汽车制造商首次提供这么大续航能力的电动汽车电池。但是,特斯拉又宣布将结束其超级充电站在全球范围的无限免费使用政策。

不过,一名特斯拉Model S车款的驾驶者在自动驾驶模式下与一辆卡车对撞,导致驾驶身亡的致命意外,给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进一步应用蒙上了阴影。

07▎夏普:鸿海转型的重要棋子

2016年4月,日本消费类电子产业的百年老店夏普公司(Sharp)在反复谈判后,终于同意被中国台湾电子巨头鸿海精密(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富士康)收购,这也是日本业界龙头企业首次被外企收购。不过,经验老道的郭台铭并没有很痛快的签下合约,而是借着发现夏普新的财务问题继续压低收购价格,最终以3888亿日元(约38亿美元)取得夏普66%的股份,并于8月份正式完成收购,由鸿海集团副总裁戴正吴担任夏普新社长。

台湾电子产业正在将专注点从效率转移到创新上来,鸿海对夏普的收购将成为一块试金石。鸿海将收购夏普视为获得先进技术并走向全球的契机,试图从部件供应商转型为一家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的生产商。

为了让夏普实现盈利,鸿海收购后对其实施了大规模的重组,希望恢复该品牌作为创新消费电子产品全球供应商的形象。重组包括削减夏普员工数量,取消一些授权交易。鸿海还将原来与夏普公司共同运营的堺显示产品公司(SDP)收为子公司,并计划投资610亿元人民币(约合88亿美元)在中国建立一座新工厂,生产LCD面板。

鸿海与夏普联盟提出了扩销夏普品牌电视的战略,到2018年度使自主品牌液晶电视“AQUOS”的全球销量达到现在约2倍的1千万台。夏普提出了将重新涉足欧洲电视机市场,确定了收购斯洛伐克的主力家电企业UMC的方针。中国海信并不想将美洲品牌的使用权还给夏普,堺显示器产品公司将停止向韩国三星电子和海信集团供应电视用液晶面板。

因与鸿海的合作使成本得以缩减等,夏普预计2016年第四季度(10月至12月)报表中的净损益将出现盈利,为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

08▎东芝:拆东墙补西墙 屋漏偏逢连夜雨

2015年,日本多元化电子企业东芝公司(Toshiba)爆出会计造假丑闻。此后,为努力改善恶化的财务体制,东芝开始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征程,不得不研究变卖哪些值钱的家当。

东芝发布的2015财年(截至2016年3月底)财报显示,反映主营业务盈亏的营业利润从上一财年的盈利1884亿日元滑落至亏损7191亿日元,是日本金融机构之外的实业公司史上最大的亏损额。东芝2015财年净亏损4832亿日元,创公司140年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亏损。

东芝考虑的是出售开展洗衣机及冰箱等白色家电业务的子公司“东芝LifeStyle”的大部分股份。另外,也准备出售医疗器械子公司“东芝医疗器材”(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东芝还将个人电脑业务与子公司合并为新公司“东芝Client Solution”。东芝还同富士通以及从索尼独立出来的VAIO就整合个人电脑业务展开磋商,但没有达成最终合并协议。

终于,处于困境中的东芝公司做出了决定。首先,同意将医疗设备子公司“东芝医疗器材”以6,655亿日圆出售给佳能(Canon Inc.)。随后,宣布向中国美的集团(Midea Group Co.)出售其白色家电业务多数股权。东芝还宣布,计划从2016年度起三年间向制造闪存的日本工厂投资约3600亿日元。东芝公司还宣布,社长室町正志将退任,副社长纲川智晋升为社长。

6月30日,东芝完成了将负责白色家电的子公司“东芝LifeStyle”约80%的股份以5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出售给中国美的集团的全部交易手续。12月,佳能公司完成了对“东芝医疗器材”的收购程序。

不料,临近年底,股价一直平稳上行的东芝公司突然爆出新的亏损项目。东芝表示,考虑在2016财年年报中就美国的核电业务计提1000亿日元规模的损失。东芝2015年12月通过美国核能子公司西屋电气(WH)收购了CB&I公司的核电业务部门。东芝一度将核电业务视作未来的盈利增长支柱,但新建业务迟迟无法推进,国内外环境十分严峻。

由于在美国核电业务出现巨亏,东芝公司股票价格连续出现暴跌,东芝真是年关难过呀。

09▎德银:险些成为欧洲版“雷曼兄弟”

2015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已经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在第三季度亏损60亿欧元,创下了十年来最大季度亏损。资本监管更严和法律诉讼拨备给德银构成减记,德银还决定在未来两年将裁员3.5万人。进入2016年,德银居然到了可能沦为欧洲版“雷曼兄弟”的危险境地。德银也几乎成为衡量欧洲大型银行未来能否扭转困境的风向标。

9月末,美国司法部突然要求德银支付140亿美元,以了结一件有关其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调查。这个和解金规模远超过德银和投资人的预期。德银股价受此消息影响大幅下挫,连续创下历史新低。德银危机甚至引发投资者对该事件或传染至整个银行业的恐慌情绪,全球股市也因此大为受挫。有一小部分从事衍生品业务的对冲基金也缩减了对该行的敞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德银是全球最具风险性的金融机构。德银的美国分行再一次没能通过美联储(FED)的压力测试,因其资本规划程序存在“广泛和重大弱点”。德银还退出了欧洲前50大绩优股指数。

德国人当然不会坐视这家德国最大的银行滑向深渊。一些德国最大的上市公司表示要购买德银股票,以便在发生会造成严重后果的美国罚款的情形下支持德银。巴斯夫、戴姆勒、西门子、慕尼黑再保险等多家德国企业的领导人表示,德银是国家经济的关键,德国工业界需要一家德国银行去拓展全球业务。

德银在12月公布,同意支付31亿美元罚金以及41亿美元消费者救济金,就美国司法部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相关指控达成和解,总体支出远低于起初的140亿美元。消费者救济金将在至少五年的时间内兑现,这也让德银松了一口大气。

10▎富国银行:“好学生”变坏了

富国银行(Wells Fargo)自2013年以来一直都是按市值计算的美国最大银行,是“股神”巴菲特的掌上明珠和非卖品,作风一向非常稳健。不料,这个好学生也爆出丑闻。

富国银行被曝光,在销售目标和薪酬激励驱动下,富国银行雇员未经客户允许而私自开设200多万个借记卡和信用卡账户,甚至将部分客户资金转移到这些未经授权的新账户,造成客户原有账户因资金不足或透支而被迫缴纳更多费用。富国银行因此遭到美国监管机构罚款1.85亿美元,并解雇了与此事件相关的约5300名雇员。

尽管1.85亿美元的和解费用看起来对年度盈利230亿美元的富国银行影响微不足道,但却使得其股价大幅下滑,市值跌去近190亿美元,美国市值最大银行也被摩根大通夺走。美国国会议员对该行的这一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称CEO斯顿夫(John Stumpf)是“没有担当的领导者”,并表示他应该辞职、归还在销售丑闻期间赚到的钱,并接受刑事调查。一名议员甚至要求该行拆分,因为规模太大难以管理。

在公众愤怒的声浪中,曾领导富国银行度过金融危机并将其打造成全球市值最高银行的斯顿夫被迫离开了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岗位,还辞去了联邦咨询委员会的职务。富国银行还修改了公司章程,要求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人选分别任命。

富国银行董事会还表示,计划从斯顿夫那里追回4100万美元薪酬,作为该行因不断扩大的销售策略丑闻对其进行的惩罚,这将是至少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一家主要美国金融机构强迫其高管放弃以前挣得的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