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016年终奖,若不处理好,可能后患无穷

昨天提到华为公司2016年销售额达5200亿元,将近农历新年,作为从不上市的企业,其特殊的股权结构,也意味着每年的年终奖,将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不是因为钱太少不知如何分配麻烦,而是因为钱太多太难分配。

华为一直作为“别人家的公司”而存在,但是,都知道华为的薪酬高,然而到底有多高,一直没有官方的说法。“华为年终奖总额1500亿,入职3年能分到18万”的传闻言犹在耳,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地区《经济日报》报道称,被视为华为管理参谋部的“蓝军”在内部社群发文,强调17职级以上的高层主管存在“过度给薪”问题,点出华为内部层层汇报,导致决策不够灵活,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蓝军”指的是华为的“蓝军办公室”,是华为专门设立的对公司现有的政策进行反对、专门提反对意见或者找出破绽的部门。

公众号“蓝血研究”最近发布了发表的一篇文章为《2016年华为预计人均薪酬超爱立信40%,员工日益富贵化,福兮祸兮?》和《华为的薪酬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两篇文章,目前暂时不清楚此2篇文章是否由华为高层授意为之。而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是华为员工薪酬已经富贵化。“由于近几年来,薪酬的大幅提升,华为由充满朝气的穷小子、乡下人、小鲜肉变成了富有的大腹便便的中年大叔、富贵气的城里人和成功人士。”

“蓝军办公室”选取了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及腾讯与华为进行对比,得出:华为2013年人均薪酬费用大约只有爱立信的2/3,到2015年已经超过爱立信15%。以这个趋势计算,到2016年华为人均薪酬将超爱立信40%,超诺基亚55%,是中兴3.6倍左右。

目前,华为员工的薪酬在业界几乎无人能比,把以前追超的跨国公司爱立信甩出了几条街。甚至大有超过BAT这些互联网巨头之势。许多IBM的咨询顾问在做完华为的咨询项目后,乐不思蜀,干脆直接被招安进入华为,由此可见华为薪酬的吸引力之大。

华为薪酬水平笑傲通信业,但优秀互联网公司依然是华为人才的有力争夺者,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高固定工资、高股权激励的激励结构特点,对年轻优秀人才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同时“蓝军办公室”引用Salary list咨询公司的数据称,2016年华为的薪酬在全球人才市场已达到了世界级水准,总体处于全球第一集团。其雇佣的员工,属于典型的过支付(Overpay),就是人才市场本来在可以一个月2万薪酬雇佣的人才,华为硬要支付3万或4万给这个人。

一位曾经在爱立信工作了超过了20多年时间的人士表示,他作为高级专家去年被挖到了华为,级别定在了18级以上,实行年薪制,薪水提升到了他个人无法相信的程度。由于有股票分红,华为内部老员工更多的享受了华为的高速增长。级别定位越高,所带来的分红收益也越可观,而级别超过25级的收入难以想象。据说22级的年总收入就有500万,这其中分红就有300多万,想象下25级将是多么可怕的定位。

由于特殊的股权结构,前几年华为资金紧张,内部发行虚拟股票融资,号召员工买,一些员工放弃了配股。还是那些华为老员工一咬牙,把原本计划要买房的大部分工资和资金收入换成华为的股票,当初承担了风险,现在获得了丰厚的华为股票分红收益,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是,华为老员工的主要收入是股票分红收益,即资本利得,而不是劳动所得占大头。也因此华为内部一直就此问题有争议,一部分人认为老员工不是公司高薪酬的罪魁祸首,老员工是华为快速发展到今天的保障,也会是华为将来支持公司度过危机稳定的基石。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华为老员工即使按部就班,躺在功能薄上睡觉,一年都可以分个几百万,那其它员工、外聘专家和人才如何办?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已经存在而又十分尖锐的问题,名为“华为首席御史”的员工也给出了7条建议:稳定老员工,激活老员工是公司长治久安的保障;对于高收入的员工,减少物质激励,增加精神激励;停止华为的职级通胀,恢复绝大多数人2-3年才能升一级的方式,越往高走,要求时间应该越长;13-15级的员工与友商看齐,略高10-20%,以工资为主,奖金为2-4个月工资;减少所谓明白人和高端招聘;留棉袄过冬,应该多留现金过冬;主动降低华为的增长预期和目标。

虽然今天阐述的是华为公司年终奖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也同样是目前全球所有公司都会遇到的问题,老员工在公司最需要的时候,主动留了下来,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让公司做大做强,而做大做强后的公司却因新鲜血液的融入,造成新人对老员工的各种针锋相对,而正如这位名为“华为首席御史”的员工所提到的建议一样,希望所有科技公司都能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眼看农历新年在即,别让年底奖金、分红或其他激励手段,变成了新老员工之间的代沟。

希望新的一年里,华为能很好的解决此类棘手问题,毕竟因为奖金太多造成新老员工之间产生隔阂,未免令人不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看似问题虽小,若不能很好的决绝,恐日后会有更大隐患。科技带来美好生活,期待超越想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