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hone被推出后,已经销售处超过10亿部iPhone,其中,中国是其最重要的生产地,也是庞大的市场。那么,一部在中国生产,又卖给中国消费者是怎样一个流程呢?
现在,有一半的iPhone都是在中国郑州的富士康工厂生产的,工厂里每分钟可以生产350部iPhone手机。一部iPhone的零件来之200多个不同的供应商,苹果公司将采购到的零件卖给富士康,由富士康进行组装。而富士康本身也会生产一些例如金属铸件等更小的零部件。
郑州的富士康工厂里,能雇佣超过35万名工人,其中大部分人时薪仅为13元人民币。整个流程被称作“最终组装、测试和包装”(FATP)。这里一天能生产50万部iPhone。
下一步,iPhone手机被运送到只有距离工厂大门几百米的海关里,该设施坐落在一个人们所说的保税区内,这让苹果可以更便捷地把iPhone销售给中国消费者。
富士康将iPhone成品卖给苹果,苹果马上将要出口的iPhone卖给其在世界的分支机构,将利润交给一个设在爱尔兰的分支机构。爱尔兰在税收方面具有优势。
波音747负责将出口的手机发往世界各地,一架宽体波音747轻而易举就能运载15万部装在多个铝罐里的iPhone。由于飞机运送的快速性,把手机运到上海要花费的时间和运到旧金山差不多。
要卖给中国消费者的iPhone直接将“出口”标签变成“进口”,它们被宣布为进口产品,海关就可以在进口价格的基础上征收17%的增值税。这些iPhone由卡车送到位于上海的全国分销中心。
就这样,一部iPhone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在中国的售价会比美国高出将近20%。
不止是IPhone,耐克、Adidas等国际运动品牌的产品主要生产地都是亚洲的劳动力密集国家,因为近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大,nike等企业逐步将代工转移到越南,马来西亚等成本相对低的东南亚国家,但是相对中国等较为成熟的代工企业来说,东南亚国家的代工企业质量不如made in china。所以中国产的nike大部分销往欧美,残次品销往中国等。越南等国产nike一般销往欠发达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