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特彻 | VR新闻:融合环境下的媒介延伸

前互联网时代,人们倾向于现实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虚拟交往的比例大幅增加。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能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VR 技术作为一种电子时代沉浸式体验互动,更进一步地对人体的感知能力进行了延伸。 技术革新时代的VR成长史

VR 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以仿真的方式给用户创建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虚拟世界,并通过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观测与该虚拟世界交互的三维界面。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 VR 技术的试验性探索即已展开,最重要的早期成果包括莫顿·海利西(Morton Heilig) 从1957年开始研制并在1962 年正式推出的 VR 设备 Sensorama。该设备是一架游戏机,它能够让使用者获得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街头骑摩托车的虚拟体验。

到了1987 年,杰伦·拉尼尔开发出首个实际投放市场的VR 商业产品,他因此被称之为“虚拟现实之父”。 至20世纪90年代,VR 技术的发展始终停留于较为初级的探索阶段。进入21 世纪后,因为VR设备的大规模设计与生产条件的成熟,VR技术开始渗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在Facebook总裁扎克伯克出资 20 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技术生产商 OCULUS 之后,这个技术又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无论是资本界还是互联网领域,都形成一个共识,即2016年是“虚拟现实元年”。

(图片来自网络) 与80年代相比,在处理技术、显示技术、传感技术、材料技术等基础技术方面,VR 的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在 VR 的核心技术中,捕捉、重现、反馈、合成、感知这五大技术的累积完全达到了满足受众听视觉需求的标准。设备层面上,从 VR眼镜到一体机再到PC 类设备,产品种类、便携性、适用性和售价早已符合了在消费级市场爆发的条件。

沉浸式体验中的媒介延伸

1.“VR+新闻”促进促成全新媒介生态

VR技术在信息生产形态的大融合中不断创新、变革,呈现出属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特点:更沉浸的体验、更智能的互动、更丰富的想象。

VR技术在媒介融合的过程给传统媒体行业的运营发展造成了冲击,使得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广播等必须进行组织重构和流程再造以获得市场占有率。VR 技术的兴起给新闻工作者一种新的思路——新闻媒体开设 VR 新闻直播频道、VR 新闻客户端;采取 VR 技术进行深度报道、灾难报道;拍摄 VR 专访、暗访栏目……用媒介技术的融合,能促使新的传播手段的形成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的产生。

VR技术改变了新闻的报道方式,使平时较为单调的新闻报道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给读者更新奇的体验感,达到翻新对新闻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的目的。

2.电子媒介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他被称为20世纪的“先知”、“圣人”,以“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麦克卢汉在他的媒介延伸理论中提到:文字和印刷媒介对人的视觉能力进行了延伸,电子媒介则是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能力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电子媒介和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将人整合在一起,使人得到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电子时代的人再也不是分割肢解的,而是需要密切交往的大家庭。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逐步改变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使人类对所获取的信息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新闻传播媒介正在尽全力调动受众更多的感觉,从而使人的感官能力有综合性延伸。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到“媒介即讯息”,他强调媒介的形式具备革命力量,媒介形式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组成方式,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讯息。21 世纪以来,正是因为科技进步和信源多样化使受众对信息清晰度的要求逐年增高。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强调传播的可视化、谋求图像型的感知。图像信息不再是文字的附属品,它同文字一道,成为媒体的重要传播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3.VR技术:从线性到三维的交互传播

VR 技术利用计算机和一些特殊的数码设备,给读者营造了一种逼真的体验感,它主要是在视觉艺术上进行了技术开发和革命,从而影响了人的思维。它与一般的媒体图片新闻的差别在于它更深入地对人类的感知能力进行了延伸,从平面图片到立体图像的转变,是从线性到三维的飞跃。过去受众只能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将自身带入到新闻报道图片中的场景里,如此一来对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共情能力都要求比较高。而 VR新闻能利用佩戴的设备使受众“身临其境”,直接把受众的眼睛“延伸”到任何地方。“VR+ 新闻”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感染力。

随着现代社会向分化型社会的转变,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导致了对媒介的个性化需求。“VR+新闻”不受领域限制的优点,让其在多个方面均有探索。科技类新闻可以模拟科学实验以及科学原理的生成,使科技爱好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民生类新闻就能直接利用 VR技术使受众在屏幕前就能获得身处“案发现场”的体验,让受众更加了解社会新鲜事;体育爱好者能够观看到最具有沉浸感、交互感的赛事直播……使新闻传播媒介精准、全面地成为每一个人的个性化感官延伸。

4.媒介过度延伸——“虚拟现实人”的滋生 VR 技术的一流制作能力赋予了新闻事件超强的拟真能力,能够将一切对象栩栩如生地再现或模拟。这种逼真的模拟,可能会导致媒介的过度延伸,让受众沉醉于感官上的享受,使其想象力日趋萎缩、审美能力逐渐钝化……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电视人”概念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更注重感觉。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前辈们注重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缺失的性格。基于“电视人”的理论,VR 技术也可能会滋生一大批过分依赖于感官延伸的“虚拟现实人”。

参考资料 【1】黄婕 《VR新闻传播:读图时代的媒介延伸》新闻传播2016.22期 【2】孙振虎 李玉荻《“VR 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新闻与写作2016.09

【3】王轶伟《新媒体技术语境下 VR 技术对新闻业改造状况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07

【4】常江《虚拟现实新闻:范式革命与观念困境》中国出版2016.10期

作者:刘嫣然 编辑:时宏强 李思融 运营:彭晓风互联网背景下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理论 小狐带你看懂“长尾理论” 网络公共领域:哈贝马斯的理想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