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小时候的我们一味的灌输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好孩子的思想,但是,那时候面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会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自己沉浸在其中的时候,被家长一顿训斥,从此,自己再也不敢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了。
即使会做,也是偷偷摸摸去做,生怕被自己的家长发现,又是一顿训斥。
那时候的对话,大体就是这个样子:
“妈妈,我买个什么什么吧”
“买那个做什么,这有什么用?”
渐渐地我们满满的好奇心和自己慢慢探索的兴趣点,被父母一点点的扼杀在摇篮中。
在那个的应试教育年代,也许这都是常态,尤其生活在农村的我们。
在父母眼里,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摆脱农村的生活,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他们的辛勤付出。
于是,小时候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的想法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儿,倘若有一天不好好学习就会有负罪感。
那时候,太多的东西都没用,都会被“这有什么用”推到别处,只有学习,才是最有用的。
于是,渐渐的,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的爱好。
以至于,到了大学,拥有太多的自由时间的时候,却不知道拿这些时间去做什么,以至于自己茫然不知去路,浑噩的度过自己的美好大学生活。
倘若,在大学,甚至高中,你找到了自己的兴趣,那么恭喜你,你是幸运的,你没有被应试教育折磨的失去自我。
在高中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写作,断断续续地持续到去年,才步入正轨,才坚持下来持续输出。
渐渐地,对自己的爱好上了瘾,变得热爱读书,喜欢写作输出,虽然现在的自己还是小白一枚,但是不怕,未来有的是时间让我浪费在这读书写作上。
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爱到上瘾的爱好。
也许,有太多的人,小的时候被父母的“这有什么用”这句话耳濡目染的,渐渐地不了解自己,渐渐地失去了自我。
以至于,到现在拥有大把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候,却不知道拿这些时间用来做什么,岂不是一种对时间的辜负和对自己大好青春的不负责任呢?
前几天,和老公聊天聊到事业单位面试的问题,在他眼里,事业单位是好单位,是神圣的。
“你天天的看那些没用的书,你怎么不好好看看那些考事业编制的书啊,看那些有什么用?”
“我喜欢看啊,看看书,写写字,多好,我享受这个过程,就像你喜欢打篮球,痴迷篮球一个道理。”
“我打篮球,我那是锻炼身体。”
“我看书,写字,我这是陶怡情操。”
夏虫不可语冰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
可是,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真的是我们小时候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的阴影,除了学习,除了那些看上去体面的工作,我们似乎,变得不再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爱好和需求,一味的追逐大多数人的价值体系。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各种爱好兴趣班,家长都一次次的尝试寻找孩子们的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成为一个均衡发展的人,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自己爱好的人。
但是,现在的孩子同时也是负担比较重的,各种文化课补习班,让他们焦头烂额。
每每家长们在谈论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学习好成为他们虚荣心满足的最好的利器,还是只有学习好,他们脸上才倍儿有面。
所以,有些家长还是千方百计的让孩子努力学习,殚精竭虑地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
只希望,现在的家长不要再对孩子们说:“这有什么用,那有什么用”的了,让他们自己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渐渐地找寻内心的自我,做一个独立的人。
不要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愿我们都成为拥有自己爱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