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有感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迷恋上张爱玲的文字的,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和朋友约好了晚上8点到10点钟看书,像是着了魔,疯狂地找张爱玲的书来看,她的《天才梦》、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她的《倾城之恋》、她的《金锁记》、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她的《茉莉香片》……

她的才情洋溢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每一个字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遇见你的那一刻,便轻易地收买你的心,让你欲罢不能。只好细细去品读,去试着理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

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出自一个名门闺秀的笔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慈悲,对这芸芸众生中无法圆满的幸福的慈悲,对每一个不完美的人物的慈悲,她对生命的感悟,一针见血,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从来没有一个人对生命的阐释能够这样深深地震撼我的心。我的现当代文学教授曾经对张爱玲的作品评价说:“她的小说处处可以洞见爱情的虚假、人性的虚伪、亲情的缺失,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残缺美。”

对于残缺美这个定义,也许是根据张爱玲的身世和她苦难的成长经历得出的结论,但事实上,张爱玲的作品中,还是有其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坚持的,有人曾经说过,张爱玲只有一篇作品是百分之百写爱情的,就是那个小小的短篇,她命名为《爱》,她在里面写道: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开始是感慨这个女孩子命运多舛,如花似玉的年纪却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妻,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这样的遭遇,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无疑是残忍的,而张爱玲开篇就说了,这个故事是真的,可见在那样的年代,这是常有的事,女孩子的命运是由不得自己掌控的。

很多年后,当我自己也经历了种种俗世的烦恼,重新再去看那篇小文的时候,完全控制不住情绪,神经质的潸然泪下。

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了张爱玲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她甚至破天荒地用了温暖的语调来描述后来的事,她一字一句地写着:“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老了的时候,青丝成了白发,少女成了老妪,在经历了世间种种苦难之后,在已经没有任何能力改写命运,重返年轻的时候,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幕,却成了她余生最美好的回忆,她或许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受过怎样的苦,但她依然念念不忘上天对她唯一的一次眷顾。

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爱吧,简单而温暖,美好而短暂,却可以让人原谅这世间种种的不堪,无怨无悔地度过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