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驴得水》,单说所谓的教育,这大概是乡村教育运动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不知道晏阳初和梁漱溟两位先生看到了做何感想。
驴是人吗?不是,那只是牲口!那人呢,把驴当人的人呢?还有扮演牲口的人呢?
故事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几个各有“污点”但怀揣教育梦想的老师在偏远山村创建了三民小学。一直坚持自己农村教育梦想的孙校长,率性自在的张一曼,嘴炮加躁脾气有话直说的周铁男,表面正经却自卑自私的裴魁山,天真洒脱的孙佳(校长女儿)。四个老师,一所学校,六个学生。再加一个“驴(吕)得水”老师——为凑编制额,多配点教育经费诌出来的英语老师,黑驴一头。
看到最后,全篇最无辜的大概就是驴得水老师了。得水,不过一头走二十里山路,天亮出,天黑回,打水回来供老师们日常生活用的驴。到最后终在“变坏”的铜匠坚持下,被宰了吃肉。
影片开头的驴棚走水,众人的抢救行为更像一场浓缩的表演。最淡定的莫过于,驴得水了。
《驴得水》优酷链接
随着一封迟到一个月才被发现的视察信函,所有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变化。四个老师为了维护第一个谎言“三民小学有个吕得水老师”,变虚为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何谓真?何谓假?一切依然不重要,就如特派员所说,“我说他是吕得水,那他就是吕得水!”
一个人,可以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需要他是谁。
一个操着一口西北方言,邋里邋遢,没接受过教育,从小在村头打铜的农村汉子,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被改造成一个仪表、姿态透露着知识分子气息,开口就是“Nice to meet you ”的老师。?他所朗诵的诗歌:乡味十足的西北方言,还被半吊子特派员当成纯正的莎士比亚。
他愚昧,不懂教育,没有知识,却在接受孙校长他们的教育后,喜欢翻书,只因那句“有教无类”。更在美国人到来后一心一意要去美国:美国,美好的国度。
在这里,教育是丑陋的,它被用来当作撒谎的工具,更把一个本该一辈子朴实生活,无欲无求的农民改造成一个追逐权利和享乐的骗子。
他的转变,从那个敲钟的夜就开始了。更在一曼恶语拒绝他后急转,善与恶,从来只在一念之差。
再说与铜匠互动最多的主角——张一曼。
当特派员第一次到访,在饭桌上细数孙校长等的污点时,一曼反问:
—那我的污点呢?
—你的?那还用我说吗?
其他三位男老师低头不语。
一个活在男权的社会里的女人,最大的污点,???不过一个性字。搞破鞋,公共厕所,倒贴,放荡,水性杨花……当铜匠摇身一变成为能够影响权力(特派员)的吕得水老师,要求对张一曼进行处分,让众人骂她骂到自己满意时,裴魁山骂了。骂出了自己求爱被拒的痛苦,骂出了自己身为一个男人却被嘲笑不行的耻辱,也骂出了他对张一曼的最大厌恶以及他作为一个贪心教育工作者的不满。
看到这一段,我想起了《羊脂球》的情节,为了一车人能顺利通过关卡,一个妓女委身敌国,被标榜为是为了大众利益(其实不过奸商、假意的修女、伪善的议员…)而作出的牺牲,即使是上帝也不会怪罪。到最后,却只能蜷缩在阴暗的角落忍受寒冷和饥饿。只因为她本来就是妓女,出卖肉体的女人,活该如此。?
爱情,难道不该是自由的?
?可是,这样的她,最终疯了,在被逼着剪去头发之后。她的一头卷发曾吸引了铜匠,成为梦幻和性的最大象征,可是头发被剪了,还是她敬重的孙校长亲自下的手。头发没了,她对爱和自由的寄托就像被深深挖去,瞬间成为一只残了翅膀的鸟。
可是她真的疯了吗?她穿着精心制作的校服(新希望的象征),在花野中肆无忌惮地笑。就如在特派员来之前,她还能把剥下的蒜皮撒向空中,当作一场难得的雪。可是这样的她,最终在三民小学度过危机,貌似三民小学三位老师的生活都已回到正轨时,选择了自杀。
三人鼓舞士气的手掌拍起,枪响。
?孙佳在闹剧之后,被父亲安排去延安之前,如是说。
除了没有一句台词,出场就失去了自己窝棚的驴得水老师,孙佳,大概是全剧唯一一个一直善恶分明,性格坚硬,最后又能有好结局的人。?
“愚、穷、弱、私”
孙校长他们意欲通过教育改变的四大基本问题,恰好在他们自己身上得到最深刻的印证。
关于片中的其他人,以后再说吧
1月2日,继续宅的元旦假期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