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事的火热几乎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从2011年到2016年短短5年的时间里,马拉松从几十场增长到了五百场以上,实现了十多倍的增长。
然而马拉松赛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和谐音符,并且呈现逐渐放大的趋势,为马拉松运动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这个不和谐音符就是马拉松运动引发的伤病与死亡事故。
近3年来,中国马拉松比赛猝死14人,其中,2014年5例,2015年5例,2016年4例。马拉松引发的死亡事故虽然耸人听闻,却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中国马拉松选手居高不下的伤病率才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冰山。与马拉松猝死是偶发事件有所不同,马拉松伤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参加马拉松的选手都有各种或轻或重的运动伤病,甚至有爱好者因为伤病已经彻底告别跑步。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国标上马拉松赛事的伤病率在15-20之间,中国马拉松赛的平均伤病率基本要达到30%以上,部分选手甚至需要到医院治疗,很多选手的身体遭受到了永久性损伤。
如此普遍的马拉松伤病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路跑行业要真正面对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不回避、不隐瞒、深刻思考、积极反思、尽快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并且认真推进,才能保证马拉松赛能在繁荣之后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发展产业、拉动经济、促进健康的体育产业。
做一个客观的整体判断,中国马拉松赛是一场几乎没有支撑体系的大跃进!与赛事组委会的快速成熟相比,中国马拉松跑者素质的整体滞后是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中国特色的马拉松跑者造就了中国特色的马拉松赛事。
与厚积薄发渐进发展的正常发展规律不同,中国马拉松从一开始就带着催熟特色,成功人士的现身参与,“奋斗励志”的格调包装,社会精英的高端社,一系列的商业包装将马拉松推向了高潮,不到一两年的时间,民众与运动爱好者几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没有接受基本的科学训练和运动知识储备,就被马拉松时尚浪潮给席卷进来了。很多选手之所以选择受罪,就是为了显摆,大部分选手把不断PB(个人最好成绩)作为跑马的奋斗目标,更有很多选手把马拉松当做炫耀的资本,一条马拉松赛上广告条幅就特别精辟地揭示了这一点:“再跑四公里,就可以发朋友圈了”。
对马拉松赛充满功利心的盲动参与,对功名利的追求孜孜不倦,对体质、训练和补给等等马拉松运动的科学支撑忽视甚多,中国跑友整体形成一种普遍的浮躁心态。很多选手不顾人体健康的科学规律,在一两年内立志跑100个马拉松,赢得很多选手的膜拜,一些高手以跑百公里、刷五环等方式来博取名声。
而大部分选手是以极不严谨的态度开始了跑马之旅,不仅忽视身体的承受能力需要科学的循序渐进,还过分自信自己的身体天资而忽视基本的科学训练,不经过任何专业指导就盲目开跑,而且还对科学营养补给嗤之以鼻,赛期饮食随心所欲,不仅如此,还甚至抱着PB的心态冲刺赛场,不顾身体警告、通过短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来快速提升成绩,甚至在赛道上做极限拼刺,通过创造奇迹来证明自己的天资。
跑马人数这么多,真正认真科学训练的人却少之又少,很多选手在几乎没有专业教练指导,凭借热情和意志,开始了高强度训练,训练科学性差,不仅成绩提高很有限,而且还生病不断。更多的选手是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训练计划随心所欲,不仅平时不训练,临赛之前也不做科学训练,开赛就赶场匆忙上阵,不仅在赛道上遭受痛苦折磨,隐形的身体损害更是触目惊心。
运动营养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体育学科,各大体育院校均有开设,运动营养品已经在全球体育界运用多年,专业营养品对提升运动能力和消除运动对身体的损害已经为业界共识,然而运动营养品在大众运动员中的推广并不顺利,除了部分跑友有严谨科学的态度能够接受运动营养品之外,很大一部分跑友不仅不接受营养品,甚至还把不吃补给品跑马拉松当做锤炼身体耐力的手段。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整个跑步行业,除了马拉松赛事因为功利性因素被提前催熟之外,跑者的整体专业度已经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对科学训练、科学补给和身体检测等相关产业拉动甚少,导致这些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滞后的跑步支撑产业与火爆前行的赛事严重脱节,而这种严重脱节就是目前中国马拉松市场最尴尬的现实,套用一句话就是,马拉松赛事跑的太快了,跑友跟不上了。
从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规划马拉松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工作可以从宏观层面来整体解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赛事与支撑体系的硬性对接来解决赛事与支撑体系的脱节问题。具体措施如下,政府与中国田协主导的赛事,可以按照赛事级别,将选手日常训练的科学程度与身体检查的情况做为抽签筛选参赛选手的指标。
给中国马拉松献策10条:
1、要求选手提交日常训练的记录情况,通过运动数据大数据考察其训练情况,这一项同时可以大大拉动运动APP行业的发展。
2、选手参加专业运动训练机构的培训经历和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参赛筛选指标,没经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跑步知识的选手抽签率更低,这样不仅可以快速提高跑着的专业水平,还可以大大促进跑步培训产业的繁荣发展。
3、高度监控端期内多次参赛的过劳型选手,强制其降低参赛频率,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赛前马拉松博览会期间,组委会要与运动医学机构开展合作,对所有选手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检查结果既是选手必要的常规检查,同时为发现潜在的事故创造条件。
5、强制赛事组委会为选手准备充足的运动补给品,在赛道上,做好补给品的合理分配与足量保证策略。补给品不仅可以给选手提供体能营养,还能给选手短暂的休息时间。这一点不仅仅能够良性解决赛事补给品不足的问题,设置还能催生出专业的赛事补给服务业,而现在这个工作基本都是经过简单培训的临时志愿者在做。
6、构建实时的体质智能检测网络,比赛期间、指挥中心可以通过选手随着佩戴的体质监测终端,实时监控选手的心率等健康数据,也可以用无人机装备远程检测系统在赛道上动态检测选手状态,这些智能大数据设备可以在选手刚出现意识模糊心肌缺血等症状,尚未进入危险状态时,就可以及时发现,与赛道救援队伍做无缝配合,实时及时救助,解决现在比较被动的倒地抢救模式。
7、改变现有马拉松赛事对业余选手的计时模式,并在赛道上设置定点休息补给区,选手进入休息站休息和补给的时间,可以设定为5分钟,这5分钟不计入比赛成绩,让选手尽量能够在比赛途中安心休息,不必担心影响比赛成绩,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比赛的风险。
8、高度重视完赛之后的营养恢复,提供专业的赛后营养补给包,对赛后身体恢复提供专业补给。这一点不仅仅对选手身体恢复具有较大好处,同时还能拉动运动营养品的产业的良性发展。
9、设置完赛身体检测区,对选手身体情况做快速检测,不仅仅要对腿部与肌肉进行拉伸恢复,同时要对心肺脏器的内部损伤进行评估检测,实时出具、提出针对性的恢复建议,合格举措不仅仅能够有效解决赛后恢复问题,还能拉动运动恢复产业的良性发展。
10、组建国家级的运动健康大数据库,选手身份证号是唯一的识别号,选手训练、体检、参赛等数据都将进入大数据系统,详尽的运动大数据会将整个路跑产业链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透明完善完备的整体,将非常有助于促进大众科学运动的水平,也将促进中国马拉松运动真正走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经历了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也经历了很多行业短短的几年从混乱走向有序发展,我们不能高估了1-2年的变化,也绝不能低估了5-10年的变化,马拉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距离有序发展还会远吗?对此我们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