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25日6时16分,地大登山队董范、牛小洪、陈刚、德庆欧珠、次仁旦达、何鹏飞6名队员抵达南极点,由本报与地大共同推出的“践行武汉精神 挑战地球九极”系列活动完美收官。耗时4年零7个月,地大登山队成为全球首支完成“7+2”挑战(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抵达南北两极极点)的大学生团队。
在南极点,队员们手执国旗、校旗以及武汉精神的旗帜,以一段激情洋溢的视频,祝祖国繁荣富强,祝大家新年快乐。
地大登山队的“7+2”挑战,自2012年5月攀登珠穆朗玛峰起步,以2016年12月南极之行收尾。2016年12月2日,他们离开武汉奔赴南极;12月14日,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12月25日,借助滑雪板徒步110公里抵达南极点;而后,一直滞留南极联合冰川大本营,等待适合飞行的天气离开。
目前地大登山队已经自南极大陆安全返回智利。北京时间今天夜间,他们将乘机回国,预计于3日晚回到武汉。
地大登山队完成了挑战地球九极的任务。在最后的南极之旅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困难,我们外人无从知晓。不过,昨日记者在与回到智利休整的登山队员连线中,意外地得到了一本特殊的日记。这本由地大登山队队员何鹏飞写下的日记,详细地记录了整个南极之旅。
12月8日 最干净的山峰
联合冰川大本营今日风和日丽。8时早饭,等待第二批飞行。一直有云层,仍需等待。15时10分,终于可以飞了,35分钟之后抵达文森峰大本营。与一望无际的北极不同,文森峰处于高原,四面环山。到达时阳光正好,心里暖暖的。
刚刚把带有“豪华”厨房的营地建好,文森峰的管理员就过来给我们开会。主要内容有三:1、这几天的天气不错,前两天都有人登顶;2、这座山峰的冰裂缝很多,从大本营出发开始就必须全程结组,同时与大本营保持联系;3、文森峰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山峰。所有的垃圾都不能乱丢。小便只能倒在插有黄色旗的洞里,大便只能在已经准备好的袋子里,并且要带回大本营,之后用飞机运出去。
晚饭后,大家抓紧时间休息。明天8时起床,12时准备前往海拔2700米的C1营地。据了解,C1地势相对平缓,但距离长,徒步时间大概需要6-7小时。
12月9日 冰裂缝太多了
早上还未起床,就感受到寒风刺骨。起来一看,起雾,整个山体都被迷雾笼罩着,瞬间感觉气温比昨天至少下降了20摄氏度。手脚冰冷,吃过早饭整个身体才渐渐回暖。
徒步7小时58分抵达C1营地,坡度有45度。由于沿途的冰裂缝太多了,我们连休息都要相距10米以上,保持制动距离。出发后半小时,太阳出来了。尽管呼出的气在面罩上结成了冰,尿壶里的小便也很快就结冰,但好在手脚暖和。整个徒步路线起伏不定,距离很长。有人磨破了脚,有人大腿抽筋,但没有人掉进冰裂缝。明天的计划,部分队员留在C1休整,部分队员继续向C2营地运输食品。
12月10日 听大家讲登山的故事
由于大雪和大风,今天取消了向二号营地运输的计划,雪橇和帐篷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中午从营地管理员那里了解到,今天下午依然是每小时81公里的西南风,并伴随降雪。
17时45分,太阳若隐若现地冒出来。晚饭后太阳终于出来了,立刻感受到温暖。向营地管理员确认明天的天气状况,大概零下30摄氏度,可以继续向上攀登。
在营地等待的时间,远离喧嚣,远离网络,听老师同学们说着登山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12月11日 8个半小时攀上C2
睡袋结冰,雪镜起霜。确认天气预报后,全队召开紧急会议。今明两天天气晴朗,没有大风,而后天将开始刮大风。由于远离海洋,天气具有周期性,讨论后决定,取消运输计划,全队一起向上攀登。
14时18分出发,前往海拔3700米的C2营地。从C1到C2,这段路是整个线路中最困难的一段,坡度在45度至70度,布满冰裂缝,全程上坡,需要结组以及推上升器。为了避免天气变化带来困扰,部分队员先行到达C2建营,而整个队伍于22时48分到达C2,耗时8小时30分。
如果明天天气合适,我们就准备冲顶。计划8时起床,9时前出发。
12月12日 天气预报又摆乌龙
早上睁开眼睛,透过帐篷的光不是那么刺眼。打开帐篷一看,不是预报中的晴朗天气,而是大风,大雾。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迷路,不具备冲顶条件。和大本营确认了天气状况,大家感叹:昨日说好的有风,结果阳光明媚;今天说好的晴空万里,结果后天的坏天气提前来了!现在只能期盼大风把雾吹散,让太阳露出来。静静地等待……
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三天大雾,并伴随着每小时70-80公里的大风,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至零下28摄氏度之间。
12月13日 冲顶,在强风中舞蹈
早起,有风,但大雾渐渐消散。早饭过后,天气渐晴,队长紧急决定,收拾装备,准备冲顶。
9时05分开始冲顶,雾时不时挡住太阳,尽管穿着羽绒衣裤也感受不到温暖。行进大概1个半小时后,雾越来越大,开始起风。此时牛小洪老师的衣服全部汗湿,有些冷,为防失温牛老师决定下撤。考虑到天气正在变坏,而这座山峰又是冰裂缝众多,董范老师决定陪同牛老师结组下撤。我们余下的3人,则抢在大风到来之前继续冲顶。
马不停蹄,走了4小时之后还是遇上了大风,好在此时的阳光并没有被薄雾遮盖。行进至顶峰的山脊时,尽管是结组而行,但大家还是被风吹得像是在跳舞。后来才得知,顶峰的风速高达每秒20米。
15时30分,赶在不可预测的坏天气之前,成功登顶文森峰,整个过程耗时6小时25分。强风中我们不敢在峰顶耽搁,艰难地拉起国旗、校旗、队旗以及武汉精神的旗帜,拍完照片后迅速下撤。路上风越来越强。找了个稍稍背风的位置,刚想坐下来休息,背包就被吹到50米开外去了。雾也越来越大,为了防止迷路,只能一路不停直奔营地。返回C2营地时,我们几人的手指、脸都出现了冻伤。
与我们一同从文森峰大本营出发的队伍,由于没抓住天气窗口,至今仍滞留在C1营地。根据天气预报,未来3天仍有大雾,并且伴随着72-81公里每小时的西南风。希望他们好运。
按计划明天将下撤至文森峰大本营,等待飞机送往联合冰川营地。接下来,就是南极点的徒步。
12月14日 天气还是眷顾我们的
老天爷还是眷顾我们的。趁着好天气,我们从C2营地直接下撤至文森峰大本营,一路上依然能看到昨天大风肆虐过的场景。一路陡坡,路绳被深深埋在雪里,大家一个接一个把路绳拔出来,保证安全下撤。回到文森峰大本营,营地管理员感叹:太惊人了!从没见过有人在20米每秒的风速下还能登顶的!真是好运连连。我们赶上了从联合冰川前来执行运输任务的飞机,当天返回联合冰川大本营。回到营地之后,老天又开始起雾下雪。(注:后来得知,如果晚一个小时,我们就需要在文森峰大本营滞留4天。)
回到联合冰川营地,大家都惊叹我们在极端条件下的登顶,纷纷表示祝贺。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顿“小灶”,洗了个热水澡,真的好爽!
12月15、16、17、18日
联合冰川大本营休整备战
12月19日 南极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14时启程,由联合冰川大本营飞往南纬89°徒步起始点。16时10分,徒步开始。海拔从500米上升到3000米,温度由零下15摄氏度下降到零下35摄氏度,走了不到1个小时我们就遇到了问题。
出汗,帽子上结满冰晶;雪镜上下沿以及靠近鼻口的衣领,也无一幸免地全部结冰;戴着薄手套吃了点东西,不一会儿手就冻麻了——南极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第一天适应性地走了10公里。不同于北极的凹凸不平,南极完全是平的,除了被大风肆虐过的痕迹,没有任何明显的参照物。走起来,可以说是“生无可恋”。只能看看事先在GPS上设好的方向点,瞄准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走,生怕搞错了。看一下,就赶紧把GPS捂在胸口,这要是万一关了机,那可真就呵呵了……
12月20日 除了走,还是走
今日无话。除了走,还是走。视野里啥都没有,完全是平的。
12月21日 “冰箱温度”让人满足
今天是特殊的一天,下午14时33分33秒,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距离地面的角度最大。不过看了半天,愣是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都多少天没看见过晚上了,每天睡觉还得戴眼罩。天气一般,有薄雾,所幸没有风。正常的“冰箱温度”,很满足。
12月22日 最美好的时刻
按计划10时出发。打开帐篷,没有阳光,被雾笼罩着,还刮着大风,被迫原地待命,直到16时。趁风小,向前行进了18公里。恨不能像北极一样,随着冰盖往极点飘个几公里。
因为极度寒冷,途中大家的交流不多。摘下手套,几秒钟后手就冰凉,麻木。到了扎营点,搭完帐篷,挖好厕所,就等着董老师招呼我们过去喝酒。一天当中只有此刻最为美好——大家围坐在董老师的帐篷里,喝着不结冰的白酒,吃着亲人为我们炸的花生米,聊着我们的故事。队员们一致认为,加了冰的白酒——完美。
12月23日 空欢喜一场
终于迎来了阳光。徒步的时候高兴地脱了厚重的羽绒服,谁料想还是抵挡不住大风,丝毫感受不到暖意,赶紧换上厚的防风手套、面罩、羽绒服。不一会儿,面罩又满是冰碴子,衣服也不能幸免。
看着GPS,走到24.3公里的时候,抬头突然看见正前方有个黑点,把我们兴奋的呀,恨不得跑步前进。加速行进,3个小时之后才发现,那只是个临时避难所。眼瞅着大家的脚步就慢了下来,不过,这里离南极点只剩下最后的二十几公里了。加油,争取明天抵达。
12月24日 南极点终于到了
GPS定位显示,距离南极点还有24.3公里。阳光明媚,刮着西南风。总结了昨天的教训,阳光终究抵挡不住寒风。今天大家都穿上了大羽绒服,羽绒裤。走到17公里的时候,抬头又见黑点,此时大家却没有昨天的兴奋,只是低着头继续往前走。虽然没抱很大希望,但好歹有个目标,知道前进的方向。
感觉累得很快,走不了一会儿就会浑身无力。由于寒冷,休息时间每次都控制在5至7分钟。拉开防风的外套,由于热气没有及时排出去,全部在衣服里结了冰。情绪也在此刻跌至冰点。没有抬头,只顾着脚下的路。离极点还余8.9公里时,一度消失的黑点再次出现了。这回不是一个,而是一连串。明显感觉到大家的行进速度在加快,休息时气氛又开始活跃起来。每个人的脸部、衣领都是冰,胡子浓密的牛小洪老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圣诞老爷爷。
19时16分,终于抵达南极点。当地探险公司的员工们正在为晚上的平安夜party做准备。当然,我们也享受了一顿难得的大餐。
12月25日 在科考站留下地大登山队队标
昨天的晚餐,美国阿门森·斯考特考察站的科研人员也来到了我们的营地,一起过节。应他们的邀请,今天我们参观了美国位于极点的这个科考站。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枯燥,娱乐活动丰富,设施相当完善。看到桑拿房时,大伙儿羡慕的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自己种蔬菜,每周的产量是35磅。结束参观行程时,我们在科考站的纪念橱窗里留下了地大登山队的队标。
当天,乘坐飞机安全返回联合冰川大本营。本报讯(记者邹谨 通讯员何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