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说说你知道的清朝。
清朝,历史,大清,八旗,清朝政府
都不要黑清了好不?没有清朝,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中国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清朝有些皇帝还是给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没有清朝我们的版图哪有这么大,我们的民族哪有这么多?清朝的康熙皇帝对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啊
【最早的世界首富,竟然是他,看完我惊呆了,竟然是中国人】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四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和珅、刘瑾、宋子文和伍秉鉴。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他把一个小家庭,营成全球首富的大家族,最显赫的家族。 首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伍秉鉴号称大清“世界首富”,他到底有多少钱?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折合2000万两银子,2000万两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可以用四个例子来比较。 第一个案例,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左右,伍秉鉴的私人家产顶得上清朝半年的财政收入。 第二个案例,两广总督林则徐,年薪约2万两,攒到伍秉鉴那样的财产,需要不吃不喝一千年。 第三个案例,按照购买力折算,19世纪中叶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200元人民币,那么,伍秉鉴的财产可以折合40亿元人民币。 第四个案例,清朝后期,李鸿章购买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构成了北洋舰队的主力,也是亚洲吨位最大的战舰,平均每艘花了120万两银子。伍秉鉴的家产购买16艘,加上这两艘就有18艘,足以让北洋舰队跻身全球前三。
朋友们!高兴上网文明点评。 在这里不需要你的好文笔,但,一定需要你的好人品。不需要你的好酒量,但一定需要你的好能量! 观点不同,可以探讨。但绝不可对喷。 正能量的朋友们,请举手。
雍正皇帝的御笔朱批,有的霸气侧漏,如“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有些情真意切,如“朕亦甚想你”, 还有简单粗暴威胁的,“莫想生还北京也”雍正皇帝就是最早的“神回复”,既有萌萌哒一面,又有霸气侧漏的一面,还有温情脉脉的一面,真是个百变小魔君呢~起来看看雍正皇帝的霸气御笔朱批吧,有图有真相哦。 显示大图? “朕亦甚是想你”霸道皇帝的温情一面 大将军年羹尧屡立战功、叱咤风云,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 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率部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帝给他下了这道谕旨。 致年羹尧 “西宁兵捷奏悉。壮业伟功,承赖圣祖在天之灵,自尔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 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 我二人堪称古往今来君臣遇合之榜样,也足可令后世钦慕流涎矣!”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还有一句…… 致年羹尧 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还有两句常常出现在臣工请安的折子里: “朕安。卿好吗?” “朕躬甚安好,你好吗? 真相在这儿:? 图中圈起的“你好麽”,还把“奴才”改成了“臣” 霸道皇帝温柔起来,还真是让人抵抗不了呢…… 难怪年羹尧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就是皇帝的爱人,哦不,是爱臣。 嘲讽技能满分论语言的攻击力 雍正皇帝嘲讽模式一开,简直要把朝臣们虐得羞愧而死。 随意挑几则回复,你们感受一下…… 批马尔泰折: 仰赖洪福,这类套话实在没味。朕已再三告诫内外百官不要做迎合虚文,已是口干舌燥了,你竟仍务此道,难道没长耳目吗? (爷都再三警告了,你们是没带耳朵来上班的吗?) 批朱藻折: 地方上一点小事,何用如此夸张。你的奏报往往是虚浮不实,朕甚不取,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 (简单直接……你的奏报不实,爷就是不信)? 批王柔折: 观汝屡次论奏,俱属狂妄不经,莫非尔身果有疯症耶! (你果然是脑子有病吗!) 批金珙折: 朕之自信,有时尚不及信鄂尔泰之深。 (所以,鄂尔泰到底是有多自信……) 批吴关杰折: 你本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份内的事就足可以了。此等迎合之举皆不必,此等多事朕皆不喜。 (╭(╯^╰)╮蠢材就不要多事了) 批李维钧折: 大奇!大奇!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个人,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于登极后不记出仕何地。 (活生生蠢成球了)
清朝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丧权辱国,有板上钉钉的铁案,也有难求答案的谜雾。清朝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本书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清朝历史,以精彩的故事演绎清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做了较为生动详尽的描述。展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插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清朝皇帝乱伦惹下绝后之祸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香塘村这几个地方的人请大家小心不要上当受骗了,虎里坪,上保,流石,大塘面,下塅,塘济岩,冷水,村头,围呗,狗颈,对门屋背,河田,汾坑,鲤汾,田心排,长丘,牛眠坑,观音脑,谢坑村,上新屋,屯脑,楠石,黄泥丘,白竹园,马荠塘,猪牯坳,排脑,里书下,乡当下,大窝坑,箬坑,伍子丘,流水坑,万寿宫,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塘头路口又一村(宏发科技园)有一伙江西人在诈骗勒索,大家不要上当受骗了,大家帮忙传出去
黄章,广东顺德人,年近40才考中秀才,60岁补上廪生,83岁被选为贡生,100岁时参加乡试。从广东到北京应试,千里迢迢,一路由曾孙服侍照料。入考场时,黄章在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个字,曾孙在他前面引导。黄章以百岁高龄应乡试成了当时科场佳话,时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近三个世纪以后,面对如此“佳话”,不知看官们做何感想?
清朝皇帝排序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清朝时期,满洲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领域主要享有一下几类特权: 教育:清廷为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 科考:除科举之外,另有笔帖式供满洲子弟进入仕途; 补缺:清朝高级文武官职一向有满(旗)汉缺之分。满洲人可任汉缺,反之除个别情况外,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律法:清代满汉(旗民)不同刑。例如正身旗人犯充军、流刑罪者有免发遣以枷号代替的特权。此外,旗人司法权也独立于民人之外。如驻防旗人触法不归当地督抚管制,而由该地区驻防将军、都统负责。京旗子弟由步军都统衙门处理、宗室则由宗人府全权裁决。 生活待遇:清廷分拨满洲子弟以旗地,免赋税。旗地受国家保护,不得私自买卖。除了旗地之外,清廷还负责分配房屋以供居住。此外,满洲子弟未成年者有养育兵政策,按月可得一定薪资。 隔离居住:清廷在全国各处八旗驻防地均设置“满城”供兵丁居住,汉人不得随意出入满城。东北满洲故地无满城之分则设置柳条边,防止汉人进入“龙兴之地”。
1644年,明崇祯17年,猴年。猴年确实闹腾。这年3月,已经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的农民起义军在闯王李自成的率领下,一路朝北京进发,势如破竹。而在山海关外,多尔衮率领的10万满洲铁骑,正虎视眈眈,在与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对峙中,眺望北京作壁上观。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惊天闹剧正在北中国的大舞台上开演。 李自成把崇祯葬到贵妃墓 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对北京完成合围。北京城与外界的联系完全隔断。曾对吴三桂进京勤王抱有幻想的崇祯皇帝绝望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起义军会来得这样快。崇祯皇帝急得甚至面对大臣哭泣。 18日晚上,崇祯宠信的太监曹化淳将彰义门打开,李自成的军队已来到紫禁城的金水河畔。崇祯帝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已不多了。他和起义军之间十几年角逐已经有了胜负。崇祯开始安排后事,他派人将三个儿子分别送到外戚周家和田家,然后要周皇后自尽,随后把15岁的公主找来,崇祯叹息说:“汝何生在朕家!”说完,左手以袖掩面,右手持剑砍杀,但因手颤而未砍死,被人背出宫去。随后,崇祯又杀了几名亲近的妃嫔。然后,叫王承恩陪他饮了几杯酒,带了几十名手持斧头的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转向安定门。但此时门已封固,不能打开。天快亮时,走投无路的崇祯只得又回到乾清宫,敲钟召集大臣议事,大臣没有一个来的。完全绝望了的崇祯最后带着王承恩离开紫禁城,来到煤山(今景山),在一棵老槐树下自缢而死,死时身着蓝衣右脚穿一只红鞋,左脚光着,衣上用指血写了几行字,指责大臣们误国,才落得这样的下场。王承恩也陪主子一起吊死。 李自成进入皇宫后,尚不知崇祯已死。在宫中搜查,没有找到,以为逃匿民间。于是下令,交出崇祯皇帝者赏万两黄金。后来,才发现崇祯已吊死在煤山。李自成下令将崇祯尸体连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送往昌平,葬到田贵妃的墓中。田贵妃是崇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死于1642年7月,其墓是崇祯皇帝专门为她建造的,规模很大,颇为讲究。崇祯皇帝生前尚未为自己修造陵墓,这是因为,他认为天寿山陵区已无理想的茔地,他想建陵于马兰峪,就是后来成为清东陵的地方,但即位后,国事繁乱,就延搁下来。崇祯万没想到,他死后竟会屈就在贵妃的墓里。 大清恩准明官民为崇祯戴孝 1644年,波诡云谲。江山社稷翻云覆雨。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却没有坐得住江山。农民起义成了清王朝的火中取栗者。 一片石之战成了决定清朝268年命运的大决战。一片石即今天辽宁绥中九门口,在山海关附近。李自成率百万农民军攻入北京后,骄傲自满,忽略了采取必要的安抚政策,激化了矛盾,使本来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决定和大清勾结。 4月13日,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统率大军往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4月21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进行恶战,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次日,吴三桂奔至已经开到山海关外的清军大营,请降于多尔衮。多尔衮下令清军进关参战。清军八旗骑兵冲锋陷阵,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与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筋疲力尽,清军以逸待劳。下午,战场形势突变,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刘宗敏负伤,大顺军死者数万。李自成见败局已定,下令撤退。当天,多尔衮命吴三桂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向西安撤退。这天是公历1644年的6月4日。农民军前后占据北京仅46天。闯王撤了,多尔衮来了。 6月5日,清朝八旗军在睿亲王多尔衮的统领下到达北京东面的通州城。 6月6日,八旗军进朝阳门,入紫禁城。原明朝的文武百官出城5里外,跪迎多尔衮。接着,多尔衮命兵部传檄天下:剃发降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故明诸王归顺者,不夺其爵;各衙门官员等具照旧录用。 6月8日,多尔衮命官民等为上吊的明朝崇祯皇帝服丧。
曾国藩穷其一生都在自我修炼,在家教上也是极为严苛。但子女们最后的结局,却充满了太多的悲凉,这也许是曾国藩生前所没有料到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为求达上述目标,曾国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他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曾国藩的祖父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对此,他深为敬重,信守不移。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实际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的豪门大户,其成员干活多少是无关紧要的。曾国藩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勤俭持爱的风气,养成勤俭致富的习惯,这样才能家运兴盛、家风融融、和乐太平。曾国藩时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剖析,把自己行为的对错得失告诉家人,以作为曾门子弟的借鉴,这也是他家教的方法之一。他曾给儿子写信,反省自己的不足。他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则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对家人的缺点错误,曾国藩能直接批评,使受批评者因受到指责而感到羞愧。他曾批评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批评澄弟“满腔骄傲之气”,批评六弟、季弟较懒,批评曾纪泽写字笔力太弱,看书成诵者太少,举止也不厚重。批评之后,他还能指出改正的方向,态度严肃中肯且平和,令家人心悦诚服。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注重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究其原因,与他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态度有关。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但他对子弟的要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其教育子弟的具体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曾国藩夫妇一共生了3个儿子: 长子纪弟,两岁就夭折了,以后生的纪泽、纪鸿,均长大成人。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曾一再表示“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了儿子读书明理,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5页纸以上,“写”要写字100个,“作”要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厌其详写信回家,细心指点。这种指点,很少摆出老子的资格,而是像朋友那样推心置腹,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他常用自己的得失启迪儿子,还要求儿子不要光学中国的经、史、子、集,天文算学,还要学外国知识,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当时一般守旧昏庸的“封建脑瓜”所难能的。
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祁县乔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贾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乔致庸待人随和,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成为清朝末年的著名晋商。 乔致庸的经商理念是一信、二义、三利。即以信誉徕客,以义待人,信义为先,利取正途。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乔致庸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他执掌家业时,“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家资千万,起先是“复字号”称雄包头,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他成为“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财势跻身全省富户前列。 资本愈见盈厚,但他并不沾沾自喜,反而急流勇退,将商务全权委任长子及长孙,休闲家居,闭门课子。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乔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让人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子孙要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而“在中堂”后来败落的直接原因是战争爆发。1938年,大片国土沦陷,“在中堂”自然在所难免。 乔家的商业得以超常规发展,乔致庸成为商场巨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用人,他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 乔致庸尤善于用人,这是他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礼遇聘请阎维藩,阎维藩原来是平遥蔚长厚票号福州分庄经理,阎与年轻武官恩寿交往密切,当恩寿为升迁需银两时,阎自行作主曾为恩寿垫支银10万两,为此阎维藩被人告发,并受到总号斥责。后来恩寿擢升汉口将军,没过几年恩寿就还清了所借蔚长厚的银两,并为票号开拓了业务。但阎维藩因曾经受到排挤和总号斥责丧失了对蔚长厚的感情,决计离开蔚长厚返乡另谋他就。 乔致庸知道阎维藩是个商界难得人才,便派其子备了八抬大轿、两班人马在阎维藩返乡必经路口迎接。一班人马在路口一连等了数日,终于见到阎维藩,乔致庸之子说明来意和父亲的殷切之情,使阎维藩大为感动。阎维藩心想:乔家富甲三晋,财势赫赫,对他如此礼遇,实在三生有幸。乔致庸之子又让阎维藩坐八乘大轿,自己骑马驱驰左右,并说明此乃家父特地嘱咐,这更使阎维藩感动不已。二人相让不已,最后只好让八乘大轿抬着阎氏衣帽,算是代阎坐轿,而二人并马而行。 阎氏来到乔家,致庸盛情款待。乔致庸见阎维藩举止有度,精明稳健,精通业务。而阎氏时仅36岁,致庸更是感叹年轻有为,是难得之经济人才。当即聘请阎氏出任乔家大德恒票号经理。阎氏对照在蔚长厚的境况,深感乔家对他之器重,知遇之恩,当即表示愿殚精竭虑,效犬马之劳。阎氏自主持大德恒票号以来的二十六年间,使票号日益兴隆,逢账期按股分红均在八千到一万两之间,阎氏为乔家的商业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劳。 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而且乔致庸治家很严,其家规有: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这些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 1906年乔致庸去世前,乔家的生意进入最辉煌期。当时正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山西票号的生意却获利甚丰,那是因为朝廷和西太后解除了山西票号的禁令,过去绝对不允许票号进行公款汇兑,但战乱让南方给朝廷的公款无法到达,只好对民间票号解禁令。但是国家的危机一过,清朝马上又重新禁止。到庚子事件之后,国家再次放开民间公款汇兑,所有山西票号都大获全胜。当时乔家大德通票号在1884年(光绪十年)每股分红是850两,1888年(光绪十四年)增长到3040两,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每股分红高达17000两! 据当时的户部档案记载,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户部有三分之一的银两存在各家山西票号中。这些都证明1900年以后山西票号的飞速发展,乔致庸的经营达到了顶峰,而这也是山西票号崩溃的开始。辛亥革命一开始,山西大部分票号迅速崩溃。只有祁县的大德通、大德丰,瞿家的三晋源、大盛川这4家是经营最久的票号,其中乔家的原在山西祁县的大德通总号,1940年迁到北京,改为银号,最后与大德丰同在1951年结束其历史,成了最后的山西票号。
中国人民认为:人民在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诉求时,有时不得不求诸暴力。当年法国媒体评论昆明暴力事件,原谅我,现在还给你。一人复制一句传下去。
康熙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几乎一样的好学。不过,彼得将自己对科技的兴趣推广到全国,使俄国迅速走向强盛。康熙对科技仅仅是个人兴趣,而这种兴趣还有政治动机。 满族这个落后部落,在中国还没有坐稳江山之时,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么能干和智慧的皇帝,满人并非蛮裔。这就是康熙学习科技的动机。 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的,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康熙弃之不用。还说: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后来,天才级人物戴梓被充军关外。这就是康熙打压科技的手段。 清朝后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看到没?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仅不发展科技,反而打压科技;不仅不进步,反而退步。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顺便比较一下康熙和同时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个人情况。 路易十四奢靡无度;热衷芭蕾;没有兴趣参与任何科学活动;期望成为亚历山大那样的欧洲霸主。咋一看,有点荒唐,不学无术之人还爱做梦。 康熙一生节俭勤政;对西学颇有研究;以大禹为自己的治国偶像。很不错的样子。 接着是两人的作为。 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国家普及科学。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喜剧院,其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同时代的康熙,则忙着进行文字狱,以维护满族统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发动了大量的对外战争,打造了一个鼎盛一时的法国。康熙热忠打内仗建功立业。对外只和俄国发生过冲突,面对俄罗斯一股小小的远东军,康熙煞费苦心。 路易十四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将国门大开。加强法国与欧洲及世界的联系;而康熙在开海禁海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最后以禁海告终。禁海不仅使中国造船技术一路滑坡,也导致离奇事情的发生:明末对世界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清末竟没人知道欧洲在哪(还有其他原因:销毁相关地理和科技书籍等)。有人会说:明朝也禁海,为什么只说清朝的不是?好问题,后面会谈。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皇帝的个人能力和成就并不成正比。皇帝的个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眼光和优秀的辅佐人才。 康熙晚年,禁止公开讨论天文预兆和历法研究。因为这些内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1715年,康熙在科举考试中也禁止了相关内容。此前两年,乡试和会试的策问,都已禁止涉及天文、乐律和计算方法。就这样,文字狱成了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一人之力,成功改变考官及书生的兴趣几百年,真是能干至极。清朝后期无知无能的种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突然明白:皇帝能干未必就是好事。有时,甚至会成为某些民族的灾难。 顺便看一下,一直被大家骂的,所谓黑暗的大明朝。 大明朝最懒的皇帝应该是万历帝了。30年不上朝,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风景。如果你知道这件事是在: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发生的,不上朝是万历帝的消极对抗。你会有何感想呢?皇权受到压制,怎么可能?不是说明朝很黑很专制的吗?是啊,已经专制到皇权都受到了压制了!不可思议吗?确实。开始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这和我脑子里的印象完全不同耶。后来才知道:以前被洗脑了。言归正传。皇权受压制时,万历帝没有因为大臣与他作对而杀过一人。不上朝也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帝处理的。大的如万历三大征(全胜),特别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战争,一直是在万历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小的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可思议?)顺便说一句: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是个笑话。除清朝外,中国历朝都是开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则徐不过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罢了。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清代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从康亲王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累官至福建总督,少保领兵部尚书衔。当政期间以执法严明著称,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1683年6月底,病逝于福建。 姚启圣自幼生长在豪富之家,但他却毫无纨绔子弟的恶习气。他聪明过人,勤于读书,尤其是对历代清廉之士敬佩不已,常引以为楷模。姚启圣从小就很喜欢练武,不但善于使硬弓,武艺也很高强。在清朝的顺治初年,他投笔从戎,从此走上了军事生涯,为国立功无数,到康熙十七年时升任福建总督。在任福建布政使时,姚启圣为了尽快平定吴三桂的叛乱,首先捐资助军,将家产私财共五万两白银捐出,用于置办军械物资,以增强战斗力。这在当时的一、二品高官中非常罕见,致使领兵的康亲王深为感动,在奏折中常常表彰他,为他请功。 姚启圣两年之后,终于使福建全省统一。按照清朝当时的制度,官员捐钱达到五百两就记录一次,加一级。而当时吏部和兵部所列的姚启圣捐献之功,已经加到了五百级之多! 守着万贯家财,姚启圣毫无享乐之心,而是捐献国家,不但捐出性命为国征战,还捐出家财助战,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很少见。为了招抚郑氏官兵,姚启圣又捐出大量财产,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他招抚郑氏官兵已见成效,为了安置更多的郑氏投诚官兵,他认为给俸发饷是最能得人心的,但政府支出的军饷又不可能充分做到钱财充足,这样,姚启圣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产来安置投诚过来的官兵。后来统计表明,单单捐献银钱一项就达八万八千两,当时人们称他"用金钱如粪土",为了国家早日安定,人民早日过上安宁日子,毫不吝啬私人的财产。他的报国忠心和爱护官兵的真情使投诚者大为感动,投诚的人纷纷慕名前来。 作为武将,姚启圣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台湾的统一。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决定进攻台湾时,姚启圣已经积劳成疾。在床上卧病的姚启圣仍然时刻想着台湾的统一大业,对妻子、儿子却不挂念。姚启圣病刚见好,康熙帝便又委以重任,让他负责军队粮饷。姚启圣以国为重,没有休养就走马上任了。他多方筹集军需物资,还将自己家中的金银器皿捐出来,甚至妻妾的首饰也动员她们捐献给军队充做军饷。当时的清军官兵目睹这一感人情景,搬运金银器皿的士兵无不落泪,都暗自发誓不惜死战来报国,报答姚启圣的体恤之情。这在清军攻克澎湖等重大战役中起了巨大作用。清军统帅施琅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今日克取澎湖之大捷,皆督臣(即姚启圣)赏赉鼓舞之功。" 不过人说宦海沉浮,剧中的几位重臣,好像姚启圣的结局是最好的。魏东亭,在台澎做了半辈子知县,暮年才得以回归故里;周培公,被贬至边疆,英年早逝;索额图和明珠,被剥去官职,在大牢中走完一生;李光地,曾被打入死牢,后被贬至知县……。 姚启圣的一生可谓三起三落, 一生好像就是为收复台湾而来,也随着台湾的顺利收复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丁忧,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姚启圣的每次“落”,好像都跟丁忧有关。 第一次,迁界禁海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给台海、大陆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康熙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派索额图等人力主攻台,但是姚启圣觉得时机还尚未成熟。犹记得施琅说的那句话,看普赖那“大屁股”,就知道他没打过海战。所以当拟定攻台战略时,施琅提出要率领全部水师主攻台湾,老叫化知道满军肯定不同意,于是兵分两路。结果是“大屁股”普赖水军全军挫败,施琅大胜,功过各一半。老叫化知道,此时康熙定是下不来台,需要有人对此担待,便主动上书请罪,要求回家丁忧。 第二次,是与施琅的攻台战略相悖时,为保收台大权的“统一”,姚启圣被迫又去“丁忧”。 第三次,是台湾成功收复后,康熙提出要重用他时,老叫化激流勇退,主动请辞。所以才有了老叫化的完美谢幕! 我一直在思考剧中康熙在姚启圣成功收台回京面圣时,康熙说的:“朕在心里已将你杀了一千次”,即使对郑经和噶尔丹,康熙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为何对一个尽心尽力收台的功臣却如此呢? 因为姚启圣从未从内心归顺朝廷,他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篾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明道救世”、“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统治者康熙来说是很不舒服的,可偏偏姚启圣的确才华超人,又熟悉福建情况,康熙正在筹措平台大计,此姚又非用不可,真让康熙烦恼不已。为了能让自姚身心俱归朝廷,康熙很是动了一番脑筋,软硬兼施,冷暖交加,恩威并用,多管齐下,最终将姚启圣整治得服服帖帖,甘愿效犬马之劳。
关于清代文字狱的书籍很多,首推黄裳写的《笔祸史谈丛》和金性尧写的《清代笔祸》,两本书都是小册子,要言不烦,提纲挈领,有述有评,见解独到。其次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纂的《清代文字狱档》,贵在资料一手,亲历感强。如果喜欢看故事的话,史景迁所写《皇帝与秀才》不容错过,该书是通俗历史读物,长度相当于一个中篇,详细讲述了雍正王朝著名的文字狱”曾静遣张倬投书案”。 以言获罪历代都有,以清代为盛,尤其是乾隆在位的60年,文网之密,文祸之多,在中国历史上甚为罕见。 通过研究清代文字狱和《大清律例》,我发现,文字狱不过是大清王朝控制社会诸种残酷手段的一鳞半爪而已,只是因为得罪了读书人,以及后来革命派打倒满清政权的需要,才被后世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进行讨论。其实,根子不在以言获罪上,而在于封建集权司法体系上。 我以前不知道,文字狱其实是有法可依的。《大清律例》有“大逆”罪,居“十恶”之列,草民妄议朝政、上书不知忌讳,就会触犯这条罪名。 关于文字狱的起因,鲁迅说过,“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学之祸,是起于笑骂了清朝,然而,其实是不尽然的。”“这些惨案的来由,都只为了‘隔膜’。”鲁迅的意思是,双方信息不对称,读书人热脸凑到统治者冷屁股上,非但未得功名,结果挨了刀斧。黄裳说,翻翻《清代文字狱档》,所有的案例,除了少数是皇帝偶然发现,或得力鹰犬的卖力诛求外,绝大多数都是自投罗网的。这些人怀着卑微的目的,希望凭借诗文得到皇上赏识,最终撞在刀口上。 文字狱害死不少书呆子。直隶人王肇基写了一些文理不通的诗,要献给乾隆,被陕西巡抚查出问题。事发后,他说“如今是尧舜之世,我何敢有一字讪谤,实系我一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我”。乾隆御批“竟是疯人而已”,最终立毙杖下。 不过大部分文字狱的罪名其实是无中生有的罗织。胡中藻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乾隆御批胡中藻的《坚磨生诗抄》,极尽上纲上线之能事。“一把心肠论浊清”,被乾隆认为是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朝门闻说不开开”,被乾隆解读为讽刺他不上朝。难怪黄裳说乾隆的这些推论是“神经衰弱者的梦呓”。 文字狱闹得人心惶惶,竟有自愿上钩的。蔡显《闲渔闲闲录》,是自己到府衙门自首的。在蔡看来,书中没有任何犯忌的词句,但畏惧他人罗织举报,才自首。两江总督可不这么认为,“罪该万死”是逃不掉的,乾隆御批“从宽改为斩立决”。 不过文字狱中,也有一些无罪开释的例子。在杭州吴山的城隍庙上,曾进行过一次文字狱庭审。何毅庵与人出了一本《越州三子》,被查抄。杭绍会审于城隍庙。何不但拒绝认罪,而且当庭反控会审官员才大逆不道。奇迹是,何等人竟被无罪开释。 自古及今,文字狱留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并没有完全散去,靠写文章求得功名的固然有,因为言论而招来无妄之灾、杀身之祸,甚至株连九族的也不少。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上一代人,有很多希望自己的子女读理科,而不是文科,就是这种噩梦不散的明证。
千万要注意别闹笑话出来!
无论古代野史,还是近代著作,关于乾隆生母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如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中说是海宁陈阁老的夫人,台湾学者庄练在《乾隆出生之谜》和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中都认为是热河宫女李金桂,《胡适之日记》则认可傻大姐,而《清代外史》中却记载乾隆是汉人。现在故宫中的确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也有此述说。但是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全是捕风捉影,经不起推敲辩论。 正史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满语“钮祜禄”汉译“狼”之意,“狼”是满族先祖女真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钮祜禄氏在康熙四十三年经选秀指婚给当时还是雍贝勒的胤禛,年仅13岁。由于其父亲凌柱是四品典仪官、身份官位不高,所以钮祜禄氏是格格(小妾的一种称谓)。一次,雍王患时疫,病情严重,钮枯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雍王康复后,对其很是钟爱。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十三日,钮枯禄氏生皇四子弘历于雍和宫邸。 弘历十岁时随父雍王初侍康熙帝,宴于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连声称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为此,钮枯禄氏更得雍王的恩宠。 雍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雍正八年晋为熹贵妃。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 乾隆非常孝顺,他对母亲有言必从、敬爱有加。那份真挚的母子深情着实令人动容。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猎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大臣行礼庆贺。特别是太后八十大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使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裕陵神功圣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圣宪皇后四十二年,晨昏问侍,扶掖安辇,极尊养之,隆祝厘让,善至于终身。”乾隆是历史上最有福气的帝王,钮祜禄氏的一生贯穿整个康乾盛世,同样也是最有福气的太后。
图一为清代八旗老年贵妇,图二为清代汉族贵妇,图三为明代贵妇,图四为身着旗袍(中华民国称之为女士礼服,台湾服装界称其为祺袍)的宋美龄,图五为定陵出土的女袄复原图
平远是洋务运动后国产第一艘铁甲舰,属于岸防铁甲舰,原名龙威,后改名平远,满载排水量2640吨,航速10.5节,载煤350吨,理论上可以装备260毫米主炮一门和120毫米副炮两门(速射炮?不确定),可是实际上平远直到下水也没有安装上述武备,直到被编入北洋海军后安装260毫米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1880式35倍径,副炮为150毫米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同主炮相同。由此可见北洋海军多么偏爱克虏伯大炮。 在黄海海战中平远共发射十枚260毫米炮弹,命中三枚,这个命中率非常恐怖,大英皇家海军在演习中才能取得5%的命中率,其中有一发钢弹打坏了松岛主炮,同时破坏了其中央鱼雷室,如果这一发炮弹是装填黑火药的开花弹的话,松岛的舰艉很可能就菊花残了(松岛的主炮在舰艉)。 图一为油画当中的平远,可见其涂装是国际通行的维多利亚涂装;图二是黄海海战后的平远,平远经过恶战,受伤很严重;图三是被日本掳去的平远。
英国学者麦迪森写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和《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已在我国翻译出版,包括罗马帝国、北宋时期的中国和印度莫卧儿帝国都曾占世界经济总量25%。清朝时期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1770年是22.3%,1820年为32.9%。麦迪森被广泛公认为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和分析专家。这样庞大的数据系列和逻辑整体,是基于原有各种分析研究数据的整合,不可能全靠“猜测”。
大清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并且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日臻成熟,形成了高度稳定的经济体,其特点是惊人的稳定,对外部的需求不大高度的自给自足(相关分析见《全球通史》明清部分),大清把中国人追求了上千年的经济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若不是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这种经济模式会长时间的领先全球,但不幸的是欧洲出现了工业文明。因此,之后半个世纪大清的全面落败说到底是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全面溃败,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明对新兴现代文明的落败,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和交锋,并不能简单视作一个政权或者一个国家的失败。
清末小学的国文课本,看看有多少是咱们小时候学过的
中国封建王朝在国号前加“大”字是从元朝开始的!只有元明清的国号是“大元”、“大明”、“大清”(大顺、大西不算)
《扬州十日记》本身就是个魔幻小说,另外焚烧80万具尸体需要至少八千万斤柴草,在没有吊车和起重机的年代全靠几十个和尚得干到猴年马月,而且扬州城要真能装下80万人那么清军除非是飞进去的,因为街道 房顶上全都挤满了人~顺便说一下,根据抗战时候大刀队的大刀损耗,基本上砍死十个人刀片就卷刃,要真砍死80万人那么不到一万人的清军得准备多少把大刀片?清军在扬州城肯定是杀了一批抵抗的,屠城?纯属谣言
图一是英国百人队长级二等前无畏战列舰,图三是奥地利卡尔大公级前无畏战列舰,图四奥地利哈布斯堡级战列舰 大清海军实际上应该建立一支岸防舰队,以天津海防为重点,再辅助以一支快速巡洋舰队和鱼雷艇队,同时和要塞炮台配合,而之前北洋海军的组建,完全是参考大英皇家海军的模式
有传言说洪承畴把母亲迎接到北京,被洪母责骂,然后又返回福建,实际上洪母确实北上了,只不过不是在北京母子相见,而是在江宁,然后洪母随洪承畴北上北京,然后洪母又让人把家人也接到了北京,并没有谣言说的那样。 而且洪母确实也回到福建了,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洪母水土不服,其二因为乡土情节,其三洪父尸骨未寒。 洪承畴投降清朝这事,就和今天的白领跳槽一样,不过是换了个老板打工就是了,这种行为在王朝更迭的时候比比皆是,不独洪承畴一人,而且洪的做法,本身就没有什么错,洪出关带的是明朝最后的战略机动力量,而松锦大战明朝最后的机动部队损失殆尽,洪承畴事肯定知道明朝完了,所以他没必要给明朝殉葬,很正常的换个公司而已,至少事对自己负责,至于所谓的民族大义,那玩意就是狗屁。 最后,至于洪被打入《贰臣传》的问题,那是因为专制君主都喜欢忠心耿耿的臣子,所以都会大力表彰忠臣,而且乾隆也说了,之所以会有贰臣,是“君之过,非臣之过”,再说《贰臣传》又不是反面典型,清朝的反面典型事《逆臣传》。
大清北洋海军担负着繁重的战备训练和巡视海疆的任务,同时还要下南洋宣示保护华侨,每年要从日本海的绥芬河口巡逻到新加坡,一次,北洋海军来到新加坡,当地一家华文报纸的社评:凡我华人,瞻汉家之仪制,睹宗国之旌旗…… 由此可见,这个汉家实际上是皇室的代称,和民族无关
出自《学部为咨送南详荷属华侨代表田桐详陈侨民情况致外务部咨文》
《晚清海军护商护侨实践及其得失》
图一是晚清从英国招标的战巡,排水量25000吨,航速26节,数据上看很优秀,后来因为革命了,民国交不起钱,合同终止。图二图三是晚清的购舰计划,同样,革命后没钱了,计划不了了之
定远级干舷较低,导致海面上风浪较大的时候主甲板上浪妨碍水兵工作,所以定远级所有炮位都高于主甲板,图一为日本军官在镇远的主炮下拍照,可见主炮离主甲板高度有两米多,而且定远级主炮口径是12英寸305毫米,加上炮管厚度直径差不多半米,上去不容易,而且上去了也晾不了衣服,风一大就吹走了。而且主炮伸出炮罩的长度也很短,要拿这晾晒衣物,那真是脑残。军舰上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否则容易滋生疾病,洗衣晾晒是保持卫生的重要手段,过去军舰上没有烘干机,只能拿到甲板上晾晒,可以在桅杆上晾,也可以在口径不大的炮管上晾,比如图二和图三,图二是日本海军吉野号巡洋舰,图三是民国海军宁海号巡洋舰,这两位都在主炮上晾衣,第一,人家炮位就在主甲板上,第二,吉野主炮是152毫米,宁海主炮是140毫米,都没定远那么粗。关于主炮晾衣是军机败坏这一谣言主要来自日本一个叫小笠原长生的人写的吹嘘东乡平八郎的书《圣将东乡平八郎》,说访日的平远因故障入港修理,其主炮上晾晒衣物,极不整洁。无非就是说北洋海军军机败坏。可是事实上那次访问平远在国内留守,并没有参与访问日本,国内一些人不加辨别,谣言越传越广,并且成了定远主炮晾衣,其实了解海军常识再加上查阅史料,谣言就不攻自破,只可惜没有人查阅史料,直到海协会会长陈悦先生发文辟谣。图四是北洋海军提督旗。
加拿大列治文,一位当地老者每天早晚升降黄龙旗,据悉此处为一造船厂旧址,曾有华工在此劳动,附近也有华工宿舍,老者早晚升降黄龙旗,也许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此劳动的华工吧。说实话我对这面充斥了“朕即国家”的旗子没啥好感。
新建陆军就被剪了辫子,涛贝勒还把新军没剪辫子的官兵全给剪了辫子~在涛贝勒之前,军人剪辫就是默许的~甚至民间把辫子剪了也不管~ 一直到宣统三年正式准许臣民自由剪辫~ 还是比较符合晚清与世大同的思想~
日本《每日新闻》1891年7月15日报道了14日“定远”舰上举行招待会的情况: 由清国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和驻日本公使李经方主持,昨天,即14日上午10点开始,在旗舰“定远”上,举办了邀请我国显贵绅士的大宴会。北白川殿下、松方总理大臣起,各大臣、次长,陆海军军官和新闻记者,大约500名应邀出席。清国军舰搭载的小蒸汽艇,飘扬着黄龙国旗从早晨起就在码头上等候,将这些来宾送到“定远”舰上。 盛装的“定远”舰上,丁提督、李公使以及清国各舰的舰长们在登舰口迎接。军乐队的演奏声中,“定远”舰甲板上准备了柠檬水、冰块以及各式各样的卷烟等招待品。“定远”的排水量、功率等参数如上所介绍,舰长室、军官舱内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美术品,还有盆景、照片等。军医院里虽然有几名患者在就医,然而清洁异常。……过了不久,中午12时开始,“定远”舰甲板上举行了西餐的冷餐会,宾客们边吃边谈,最后在十分满意的气氛中被送回了码头。虽然也准备了舞会,还被列入日程表,但因女性过少,这个活动只得中止了。
把大清放在古代史当中来看,大清绝对是中国传统君主专制王朝当中无出其右,可是大清最悲催的是跨越了古代和近代,近代大清对洋人屡战屡败,这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这意味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欧洲近代工业文明的失败,是中国传统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