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施坦因既在战术上指挥过非常漂亮的硬仗巧仗,又在战略上制定过十分出色的作战计划。假如没有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做出的宏大的努力和奉献,“二战”提早两年就曾经完毕了。
德国“二战”中有著名的三大将领,就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三大名将也应该算是“二战”中最主要的陆军名将。
德国在“二战”中固然不是正义的,但是打仗的确很凶猛,我觉得在这三位名将当中,假如论统帅的才干,应该是曼施坦因排第一。
古德里安最大的奉献实践上是对军事理论的奉献,他提出了闪电战,而且提出了一整套闪电战理论,包括如何应用坦克兵、装甲兵等,但在真正的战争理论当中,古德里安并没有独当一面,也没有打出很多漂亮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形势逆转以后,古德里安又失势了,不受宠,所以没有时机来表现他在逆境中间如何独当一面。还有隆美尔,通常大家都以为隆美尔并不是那种大帅才,而只是个将才,指挥一个师、一个军最好,但是作为独当一面的战略家还是差了一点儿。

相比之下曼施坦因则比拟全面,他既在战术上指挥过非常漂亮的硬仗巧仗,又在战略上制定过十分出色的作战计划。
曼施坦因有点儿像苏军的朱可夫将军,就是哪儿的仗难打就上哪儿,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以下两大战绩,都载入了“二战”的史册。一是在1940年的法兰西战役中,曼施坦因制定了一个大胆而又凶猛的方案。先佯攻比利时,把英法联军吸收过去,再让德军主力越过防卫最单薄的阿登山区,施行致命的中间打破。这一出其不意的凶猛打击,不只一举打破了法军的防线,还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从而迫使英军不得不从敦刻尔克狼狈撤离,而法军则不得不举着白旗投诚。假如说由曼施坦因制定的作战方案使号称世界第一陆战强国的法兰西疾速战败投诚,博得了“一战而定乾坤”的名誉,那么由曼施坦因指挥的1943年的哈尔科夫战役,则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

哈尔科夫战役的重要性在哪儿呢?这在我们的历史课本当中也很少写。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除了罗斯托夫和高加索那边一小局部德军被隔开,整个南线曾经没有什么德军了,简直被全歼,几百公里的边防线洞开。当时苏军简直能够直驱罗马尼亚,“二战”在那个时分就差不多能完毕了。但就是曼施坦因带领了一支人数十分少的孤军,不但在苏联红军大部队向西的激流中左冲右突,而且收复了哈尔科夫,歼灭了曾经冲到哈尔科夫以西的苏军重兵集团,一下子把德军的防线稳定在了哈尔科夫。而且还构成了一个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停止了最后一次德军进攻战,叫作库尔斯克战役,这些都是由于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力挽狂澜,维持住了整个苏德战场的南线。

假如没有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做出的宏大的努力和奉献,“二战”提早两年就曾经完毕了。所以曼施坦因在顺境中、在逆境中,以及在进攻战中和防御战中都表现了高度的军事天才,应该算“二战”中德军的第一大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