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部门的拖沓导致加班到凌晨,感慨地发了一条加班辛苦、吐糟同事工作效率的朋友圈,再三确认好不可见分组后发送,还是忘记屏蔽了新来的部门总监,他意味深长地点了一个赞,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尴尬气氛。

夜里在朋友圈分享一段生活感悟,第二天早上起来收到了两条提醒,一条是点赞,另一条是“你还年轻”。老人家不就该去跳广场舞么?在老家遛遛狗、养养花挺好的,干嘛每天搞得像视奸一样啊?
还有那些满眼逃不掉的热闹:
做代购的做微商的可以连发十几条——语气浮夸到可以去拯救世界
自拍配鸡汤已经是标配——要是颜好我也就忍了,最关键还特么一点也不养眼
刷屏党24小时全天候直播生活——晒娃、秀恩爱,从早餐豆浆油条到晚安夜宵啪啪
各种谣言、毒鸡汤满天飞——我不是说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全都是贱人
……
满满的都是欺骗和套路,这是代购圈、鸡汤圈、路人圈、虚假信息渠道……

朋友圈最初只是是一个连接朋友间关系的社交工具,代替短信的免费即时通讯工具,手机走走流量,不用打电话、不用发短信,跟朋友随时联系,这种高效的亲密沟通方式让它一下子戳中了用户人群的心窝。最开始使用朋友圈的时候,好友不过百人,全部都是能说的上话、知根知底的朋友,深夜里分享的心得不会被认为是矫情、日常里分享的照片不会被看成是装X,不会有人没日没夜地刷广告,也不会有人发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鬼东西。
然而当微信越来越渗透到生活的同时,开始长期沉迷、重度依赖。因为各种原因加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支付个东西要加微信,咨询个租房中介销售也要加个微信,理发剪头也要加个微信,那些注定路人的关系,真的有必要进入核心生活圈么?有时候真的连设置分组的耐心都没有。现在每当加一个人,开始改备注、设分组、该屏蔽的屏蔽,朋友圈开始变成一个需要时时维护、处处设防的城池。偶尔发现自己被屏蔽的时候,感觉人心这是怎么了,明明不久前还在好好地聊天啊。
现在的朋友圈乱象纷呈,错综复杂的好友关系,让越来越多的人一想到发朋友圈就行动困难,发东西还得思考谁会看到,是不是让谁看到没问题,混杂的社交关系下瞎评论,随意点赞闹出的误会也不少,这些都让大家在朋友圈的互动变得小心翼翼;大杂烩式的朋友圈信息流更像是一个庞大的传销组织,不停地给人洗脑,接受被设定的“事实”。
乌烟瘴气的朋友圈带给年轻人们的感受已经变了。好奇爱尝鲜,天马行空的幻想和包罗万象的脑洞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们的标签,他们无一不崇尚自由,渴望与世界交流,朋友圈曾经是他们与朋友联系的工具之一,但是伴随朋友圈诸多问题的不断暴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开始对朋友圈抱有一种消极和厌倦的心态,不想多说、状态懒得发、发了也没几个人点赞、吐槽还容易被七大姑八大姨看到,平添烦恼。一个让人不愿分享不愿交流的社交工具,当它不再能够更好地激发和满足年轻人的表达欲时,已经开始亮起了红灯。

一个产品的用户中,偏年轻的群体其实是最敏感的一群人,年轻人对微信的厌倦和逃离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微信作为一个超级入口,在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的同时就已经变成一个万能工具,微信考虑的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而非深层需求。但这种做法就好比双刃剑,另一面就是放弃了对特定用户需求的照顾。深层次地满足年轻人间的互动和社交需求也注定是微信必然无法顾及的方面。细化的人群需求会有更多的平台来满足,就像钉钉跟脉脉的出现绝妙地解决了职场人的社交痛点,将工作与生活完美的拆分。其实微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完成从熟人社交到生人社交的转换。熟人之间是一种强关系,这种强关系与人的幸福感有关联。生人之间的社交是一种弱关系,一般来说,越少越好。在传统的社交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然地区分这种强弱关系。在微信早期,朋友圈具有明显的强关系的社交圈。但是到今天,急速膨胀的朋友圈不能有效地区分强弱关系,让用户无所适从。
对一个人来说,熟人的数量基本是固定的,朋友圈的扩大,往往是生人越来越多。在一个混杂着生人和熟人的朋友圈,朋友的定义就变得尴尬。因此,大部分人的活跃度急速下降,人们会越来越疏远这个陌生化的朋友圈,越来越少的使用他的社交功能。微信所谓“高频IM”、“强社交链”的光环正在迅速褪去。
微信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近期将于社交相关的功能进行了更新,增添了大视频、涂鸦照片等多种功能,希望能够更贴近年轻人群体。然而即便如此,产品在关系链处理上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年轻群体还是会离开。一个再好玩儿的社交功能,当大家没有欲望表达的时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归结根本,社交是一种心理的交流和需要的满足,在这种心理动因的推动下,社交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并未消失,而是被压抑,没能被充分满足。当用户与世界交流的欲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很自然的,大家就会寻找新的平台,比如再次回到微博、豆瓣,或者聚集到像tataUFO这类95后专属的社交平台。类似的情况国外早就出现过,Facebook的年轻群体向Snapchat迁移便跟今天微信的情况如出一辙。当下极度崇尚个性与自我的95后群体,敢于尝试并接受新事物,注重颜值、高要生活品质和审美,在消费升级的当下,互联网的深水区中或许还有很多社交市场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