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元末明初这段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挺残酷的时期。
当时朱元璋大搞中央集权,杀害了一些功臣。他不信任周围的人,稍微有个风吹草动,他就开始执行连坐。他身边的一些大臣,简直人人自危,生怕有朝一日,自己的项上人头不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范围的恐慌之象呢?这跟朱元璋本人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对权力的渴望程度太强烈,而且他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不收到侵害,无所不用其极。朱元璋的所有权谋之术、驭人之术,最终就是要是自己的江山永固。

朱元璋登基时的都城是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我们也知道,朱元璋打江山靠的是一些猛将,但是治理国家不能光有猛将,还得靠文官出谋划策、发展生产、休养生息。
这时明朝文官有两大派。一派叫淮西派,以李善长、郭英、周德兴、汤和、常遇春为主。另一派是浙东派,以刘伯温为首,刘伯温也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
那么,从爵位上来讲,有一点很奇怪。我们都知道刘伯温是开国功臣,要讲攻城拔寨、打仗、出谋划策,李善长和他没法比。刘伯温好比“初汉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另一位李善长就好比萧何,大管家,管后勤、押运粮草。论起功劳来,好像刘伯温更大一些,但是朱元璋偏偏把李善长当做文官之首。

刘伯温比李善长还要得宠。
对于封爵,历来都是公候伯子男,一等为公爵。明朝刚立国的时候,公爵总共就封了六个人:徐达、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以及常遇春。其中只有李善长是文官。剩下的五个人都是浴血奋战的武将,那等同于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封为公爵谁都不会又异议。

唯独李善长,当年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干的是后勤管家,无非就是运个粮草、统计个账、收个税,他被封为公爵,有的人就不服气。再看看刘伯温,最后只封了个伯爵。这个伯爵就比公爵差多了。从俸禄上讲,两个人不能比,那时候给官员的俸禄都是按着粮米计算的。一担米为基本单位,刘伯温的俸禄有多少呢?二百四十担,这是他的年薪。李善长的年薪是多少呢?四千多担,这就好比你年薪十万,人家年薪一百七十万,没法比,同样是开国功臣,甚至刘伯温的功劳更大,居然李善长爬到他的头上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李善长长期居于幕后,功劳也不足以服众,而刘伯温除了治国安天下,军事上也很有谋略,对造反反而用处不小,所以这时候的皇上“怕”一些能人,不是嫉妒这些人,而是怕他们造反。所以他重用李善长,压制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