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套贝克特全集将面世 22卷中文版明年初出齐

多种作品首次译成中文

萨缪尔·贝克特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罗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诗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同时用英文和法文进行创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说和戏剧的形式从现代人的窘困中获得崇高”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20世纪最具创新精神和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对包括哈罗德·品特、汤姆·斯托帕德、爱德华·阿尔比、山姆·谢泼德在内的一代戏剧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中文版“贝克特全集”责编吴健介绍,此次中文版“贝克特全集”是世界上第一套萨缪尔·贝克特作品全集,涵盖了这位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部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艺批评。除了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等待戈多》、“长篇小说三部曲”等,贝克特的以下作品被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梦中佳人至庸女》;短篇小说集《徒劳无益》;被雪藏了八十个春秋,直到2014年才得以出版的英文小说《回声之骨》;贝克特唯一的一部文艺评论集《碎片集》;依据2012年最新版《萨缪尔·贝克特诗集》译出的全部英文诗作;贝克特晚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三部曲”《无法继续》;与《等待戈多》齐名的荒诞派名剧《开心的日子》;以《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为代表的全部英文短剧;以《所有奇异远离》为代表的全部英文短篇,等等。

吴健告诉记者,贝克特用法文和英文同时进行创作,他的许多作品都由他自己从其中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此次“贝克特全集”选取创作时所用语言的版本作为翻译底本,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原作风貌;并且所有以前的译文都借此机会修订了一遍。

剧场笔记印证其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知名贝克特研究学者S.E.贡塔尔斯基为中文版“贝克特全集”撰写总序。贡塔尔斯基特别讲到,二战后,贝克特返回巴黎,开始了他最为紧张的创作阶段,他称之为“斗室中的煎熬”。此时他用法语进行创作,摆脱了英语文学史上条条框框的约束,放下了包袱,并摆脱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影响。贝克特半开玩笑地解释说,使用法语可以“进行无风格的创作”。他很快便连续创作完成了三部小说和两部剧作:《莫洛伊》《自由》《马龙之死》和《等待戈多》《无法称呼的人》。“不过这些名著出版起来却并不容易。贝克特的作品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以及辨识度高的剧中人,它们冲击的是思想交流的体系,往往就是语言本身。贝克特不是将生活中可通过观察得到的表象再现出来,而是专注于展现生活的各种矛盾之处,生活的荒诞之处。因此,一些早期的批评家将贝克特划入了‘荒诞派文学’,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犹太人大屠杀之后反映生活荒诞性的一种再现样式。”贡塔尔斯基认为,在贝克特的著作上反映出的这种批评的侧重,却忽略了他对于人类意识以及我们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的各种体系进行的理性的剖析。

此外,贡塔尔斯基还指出,在成为现代杰出剧作家的同时,贝克特还让自己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戏剧人。他先是出席排演并给执导他作品的导演提出建议,后来就全面负起责来,第一部便是1966年在巴黎上演的《来与去》。而1967年,席勒剧院邀请贝克特赴柏林导演他的任何一部剧作。他选择了《终局》——“我最喜爱的一部剧作”。后来,从1967年至1985年,贝克特在柏林、巴黎和伦敦又执导了大约十六场他自己的作品的演出。他为每一场以《终局》开场的演出都做了详细的导演笔记,而且都实质性地改写了他剧作的文本。“连同他对自己大多数重要的作品改写过的文本,萨缪尔·贝克特的剧场笔记将能说明,贝克特是戏剧史上纪实材料最为翔实的剧作家。”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