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香港“双城记” 香江传奇为何风光不再?

港深GDP 总量对比

过去几十年间香港发展堪称奇迹,奇迹般的升起又奇迹般的陨落。

香港1961-2016这几十年的GDP增速从当年总则接近20%的年增速跌落在2%-3%左右徘徊。16年前,香港的GDP总量是深圳的7倍,但今天,深圳几乎逼平香港。甚至,如果深圳延续高增幅,2017年末深圳经济总量将大概率超过香港。

1997年当时的香港作为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以不及内地千分之六的人口与约万分之一内地面积的弹丸之地,创造了相当于内地近20%的GDP。而与香港一壁之隔的小渔村深圳在18年前GDP却够不上全国的一个零头。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年后,如今的香港已经褪去了当年"亚洲四小龙"的光环经济缓慢增长。随着内地经济的腾飞,香港经济总量在国内的占比已不到3%。而深圳经济总量即将超越香港,人均GDP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甚至有香港已经沦为环深圳城市这一说法。

从战略格局改变和城市功能定位来看香港跌落凡尘是必然。

上世纪60年代前,香港政府大力开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进出口贸易额在总GDP中长期占据高达五分之一的比例。借力于三次国际产业转移,香港抓住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产业,最后到劳动、资本密集与技术型产业,实现了产业升级。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为香港经济的持续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为发达经济体。

70年代之后,香港在大陆和西方之间充当了中转码头,大陆大批量引进西方成套技术设备,这些技术设备全部通过香港转口,天量的转口贸易和配套的金融体系,让香港迎来了黄金10年奠定了香港成为世界级港口和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基础。这同新加坡靠港口贸易起家有共同之处。

随着对外开放广东、福建东南沿海制造业崛起,中国加入世贸后上海、宁波、天津、广州、大连港口城市崛起,全球贸易直接在内地靠岸无需中转。香港赖以生存的物流中心、转口贸易转移了,香港经济因而步入下沉期。在制造业、转口贸易出现转移倾向之时,香港也曾尝试多元化转型,先后发展过互联网科技、芯片制造、中药港计划等新经济增长方式,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无果而终。

如今,香港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连零头都够不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至目前的3%,香港的经济几乎全部是依靠于服务型产业。经济脱实向虚转向金融地产服务业。金融成就了香港也造就了香江传奇,而资本的短视和逐利也让香港错失黄金发展期。

深圳的崛起源自市场经济的活跃和研发创新转换能力。80年代深圳承接了香港的制造业转移完成了原始财富积累,凭借原始财富积累不断科研创新、产业升级转型"腾笼换鸟"培育了大批耳熟能详的民营企业,同时推进经济结构二三产业均衡发展,造就了深圳奇迹。

纵观香港浮沉和东北从共和国长子走向铁锈地带二者皆有相同之处,即时势造英雄,东北崛起因日本为避免国内制造业受到轰炸而向东北转移制造业,苏联援助中国工业项目多数集中在东北,因而成就了东北共和国长子的地位。香港抓住了了西方国家的三次产业转移机会和东西方贸易转港因而打造了香江传奇。

随着时代变迁,路权向海权格局转变,日本战败苏联解体,东北失去了后发优势因而步入衰退沦为"铁锈地带"。入世后香港也因地位优势不再,产业升级转型没跟上时代发展因而步入衰退,东方之珠渐失光芒。

虽然目前相比于深圳香港有些疲软,但在经济自由度和城市竞争力上香港仍比深圳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快,祖国的强大富强也将进一步拉动香港经济再创辉煌。香港必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东方之珠必将重放光彩再次续写香江传奇!(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