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国房地产,为什么得“动”银行?

作者:张大伟 来源:大伟看楼市获授权转载,原文有删减

最近一年最奇葩的房地产事情莫过于三件:

1:上海人排队离婚

2:全国出现了160宗血糊糊的地王,楼面价超过房价

3:城市分化,大大想去库存的地方,三四线城市库存积压,而不用去库存的一二线出现了库存稀缺。

这三大奇葩背后其实都是银行在作祟,看看数据:

(万科的上半年利润只有53亿,在所有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33,利润第一工商银行上半年的利润为1502亿,万科的半年利润只相当于工商银行一周的利润)

120家企业半年报合计2016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5556.8亿相比2015年同期的4043亿涨幅高达37.44%。而净利润则涨幅低于营业收入涨幅,仅从2015年上半年的397.85亿上涨到了2016年上半年的452.16亿。

120家上市房企的利润总额仅相当于建设银行一家利润的1/3。

而120家房地产公司452亿的总利润,可以说对比建设银行2016年上半年1334亿、农业银行1051.48亿、中国平安407.76亿。都差距非常大。

17家银行合计利润为7250.26亿,而120多家上市房企的利润额合计为452.16亿,,也就是说房地产的利润只有银行利润的6%。

8月单月,全国单宗土地超过10亿的地块合计有60宗,其中溢价率超过100%的地王高达45宗,如果计算地价超房价现象,8月可以说是将成为历史上,地王最密集的月份。背后其实都是银行金融体系提供的高杠杆。

其次:为什么三四线城市去不了库存?

本轮房地产政策的目的是去库存,但其实都知道,库存只存在于三四线城市,但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使得本来库存就不多的一二线楼市出现了爆发,而三四线城市不温不火?

其实根源除了经济结构、人口流向以外,就是银行。

本轮房地产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加杠杆、降低资金成本。但三四线城市银行并未执行优惠购房利率,反而是一二线城市,利率执行最优惠的政策,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

以贷款100万为例,20年周期,三四线城市需要比一线城市多支付利息7万多。

不仅如此,对于开发商,当下大部分银行也选择放款,三四线项目能够融资的可能性非常小。

第三:上海人排队离婚的根源是为了保住贷款的机会

如果家庭无房,是不用考虑离婚的,因为任何政策也不可能限制没有买过房、没有贷款过的人购房。离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之前传闻的如果出台新政,新政后一定时间内离异不可以贷款。也就是说这些需求都是改善需求,算是上海市场卖一买一,或者有一再买一人群。

如果你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只要信贷调控,房价必然是跌的,但遗憾的是,信贷的大方向是宽松:

本轮房地产市场的爆发最主要原因是信贷超发,同时购房成为加杠杆的最主要方向。

现在房地产政策本身已经影响不了恐慌的购房者,如果信贷不收紧,任何政策都会很快消化,而央行为了维持经济走势,又不得不宽松信贷。

市场进入了恶性循环中。

银行信贷可以说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最关键的因素,在房地产发展的历史上可以看到,信贷收紧的年份房价一律下调,而信贷相对宽松的年份,房价则一路高涨。

这么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房地产的价格上涨爆发,主要原因和信贷过量有明显的关系。虽然房价上涨的表面原因是供需结构导致的,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所以房价加速上涨。但事实上,出现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恰恰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房地产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自住需求,一种是投资需求。在当下的高房价下,房租对比房价显得非常低,租售比大部分城市都达到了1:500甚至更高。也就是如果单独只考虑居住属性,不会有人买房。那么为什么需求量还会这么大?

投资需求旺盛,或者是看中未来上涨期待投资获利,或者是害怕将来再涨,早买早安心。而出现这些投资需求的主要原因都是过多的货币供应。在货币过多供应的影响下,投资需求无限大的释放在房地产市场。

所有中国房地产的所有乱象,其实都来源与错配的金融!如果银行不改革,信贷不收紧、房价一定会继续疯下去。

【推荐】兴业宏观报告:一线楼市是高β资产

作者:鲁政委、李苗献、郭于玮,来源:兴业研究获授权转载,本文以《一线城市房价涨得快跌得也急》为题,发表于香港《大公报》(8月31日)

注:beta值(β值),是一种风险指数,用来衡量个别股票或股票基金相对于整个股市的价格波动情况。β值越高,意味着股票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越大,反之亦然。

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不同类型城市的房价涨势出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显著高于二线与三线城市。许多人因此认为,一线城市房产属于安全投资标的。那么,一线城市房产是否的确是低风险资产呢?国际经验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镜鉴。

我们以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为例,来考察核心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房价涨跌情况。结果显示,在楼市繁荣期,核心地区的房价涨幅的确更高;然而,与大众信念不同的是,在楼调整期,核心地区的房价跌幅相应也更大。

1、日本的经验

由于缺乏日本分地区的房价数据,我们使用城市土地价格指数来近似衡量房产价格。日本上个世纪的楼市繁荣于1991年结束。当年日本6个主要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高达285.3。而排除6个主要城市后,其他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仅为144.9。经过九年的调整后,2000年6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下落到了与其他城市指数相当的水平上(特别指出的是,这里仅仅是都以2000年3月31日为基期100的指数数值接近,而不是房屋的绝对价格一样。下同,不再特别说明)。期间6大城市土地价格下降近65%,而其他城市的土地价格仅下跌31%。

2、美国的经验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1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明显高于全国房价涨幅。在2006年的年中房价见顶时,1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约为226.3。而全国房价指数约为192.3。2009年7月,1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下跌到了与全国房价指数相当的水平上。期间1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下跌约31%,而全国房价指数下跌不到20%。

3、韩国的经验

2002年至2008年,韩国房价也经历了较快上涨。首尔房价指数大致于2008年9月见顶,达到108.76。同期全国房价指数为89.27。此后,首尔房价指数稳中有降,全国房价指数仍呈上涨趋势。2014年后,首尔房价指数与全国房价指数水平基本一致。

4、新加坡的经验

由于新加坡的面积较小,难以划分为不同的城市群。因此,我们对新加坡中央区与非中央区的地产价格进行比较。从1998年第四季度为基期的房价指数来看,2006至2008年,新加坡地产价格出现快速上涨。2008年第一季度,中央区房价指数见顶,达到131.3。同期非中央区房价指数仅为115.3。2008年下半年起,新加坡房价快速下跌,而中央区的房价跌幅大幅超过非中央区。2009年第一季度,中央区房价指数回落到了与非中央区房价指数相当的水平上。

综上,尽管核心地区的房价能够在楼市繁荣期涨幅更大,但在调整时期,其调整幅度也大于其他地区。因此,如果借用金融市场的术语,一线城市房产是一种典型的高β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