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2日(周四)凌晨3点,美联储将公布2月利率决议。这也是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的首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尽管主流观点认为此次不会加息,但鉴于时间点尤为敏感,加之美国经济和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高企,因此,此次美联储的一言一行将引发各界关注。
根据境外媒体对主流经济学家的调查,各界预计美联储今年会加息3次,但是对于具体加息的时点出现严重分歧:几乎33%的经济学家认为3月会加息,48%的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会等到6月会议才加息;而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会加息75个基点(基本每次25个基点),但对于加息时点则三缄其口。
“考虑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壮阔的财政刺激计划和美联储愈发强硬的姿态,美元前景整体继续看涨。料此次不会继续加息,但如果有任何强硬言论,可望提振美元。”嘉盛集团分析师James Chen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截至北京时间2月1日12:00,美元指数报99.64,近期持续盘整。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是世界上最为独立的央行,美国政府无权干涉央行的政策决定。当经济复苏或财政刺激等因素导致通胀超调时,央行将会加速加息,以维持价格水平稳定,哪怕这是总统不希望看到的。因此,除了美国自身经济情况,特朗普任下的财政刺激力度将主导美联储加息的节奏。
全年料加息3次 时点显歧义
几乎板上钉钉的是,美联储2月不会加息。有“加息风向标”之称的CME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交易员预计2月加息可能性仅4%。此外,特朗普新官上任,对加息影响最大的财政刺激政策尚未显露雏形。
“近期联储耶伦讲话中除了表现一定的鹰派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与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收紧带动薪资上涨预期有关,联储可能在一季度因髙基数带动的通胀预期在二季度走弱的情况下,选择按兵不动。”敦和资产海外市场交易主管李梦杰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市场预计3月加息概率为20.3%,6月则为70.3% )
“向来谨慎的美联储可能希望等到财政刺激的图景更加清晰,再开始行动,”牛津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师Gregory Daco称。其实,经济学家对于具体加息的时点存在很大分歧,而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也折射了美联储内部的分歧。
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学家对于2017经济情况和特朗普财政刺激效应存在不同看法。部分预计3月加息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市场会持续复苏、实际通胀将不断接近2%的目标、经济以健康增速前进。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过去3个月的极佳状态会在2017年持续———失业率创下9年新低、道指一度突破20000点历史新高。
“美联储在3月将会迎来一次加息的时机,GDP数据、股市表现预计都会较为理想,”乔治亚州大学经济学家Rajeev Dhawan表示。
但是那些预计6月开始加息的经济学家对此却并不认同。
“美国经济增长和通胀都还不满足太早加息的条件,”美西银行首席经济学家Scott Anderson表示。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可能也会在美联储的考量之内。毕竟,此任美联储以鸽派著称,且在金融市场传染性、波动性、全球联动性与日剧增的当下,这一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央行一举一动都难免要瞻前顾后。
美联储内部的分歧也空前扩大,去年12月议息会议后(2016年首次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主席耶伦对媒体称,一些美联储官员在特朗普当选后改变了其对于经济前景的预期(由悲观转为相对乐观),“一些官员的确将财政政策的变化纳入了其经济预测之中。”
加息依据:经济基本面+财政刺激力度
2016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的凭空猜测最终都将落空。眼下唯一可行的便是在基本面的前提之下展望未来。此后,美联储加息的节奏将有两大关键主导——经济基本面以及特朗普任下的财政刺激力度。
依据一:经济持续复苏
就经济基本面而言,美国的复苏的确领跑全球。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时大幅上调美国增速预期,IMF上调美国2017年和2018年增速预期至2.3%(+0.1)和2.5%(+0.4)。
此外,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和一些其他主要产油国达成协议限制石油供给后,油价开始回升。油价的上涨抬升了全球通胀预期,也使得美国更加接近2%的通胀目标(也是加息主要依据)。
同时,就业市场的强劲进一步夯实了未来持续加息的基础。当年奥巴马进驻白宫时,美国正在经历每月减少80万工作岗位的困境。2009年10月,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失业率达到了10.3%,创26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后,美国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长记录的连续75个月的就业岗位增长,如今失业率降至4.7%,更重要的是,耶伦最为关注的薪资增速正在稳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8年间,美国股市开始了长达8年的牛市,标普500指数涨幅超过200%。
不过,上周五公布的美国GDP初值逊于预期。2016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1.9%,显著不及预期的2.2%,较上季度3.5%的增速终值大幅回落。去年全年GDP增长1.6%,创2011年以来最低增速。不过,GDP数据会经过多次修正,根据去年经验,初值在经过修正后,可能并非那么差。
依据二:财政刺激料不断推进
就财政刺激而言,尽管其需要时日,但根据特朗普上任后大举签署行政令的作风来看,其在竞选时的承诺不可能落空,“赤字经济”将主导其任期。
总体而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两大核心主张是减税和基建。减税主要包括下调个人所得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率、投资税率。市场憧憬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使得美国经济增长加速,并且拉动消费、投资和商品价格,实现“再通胀”,进而迫使美联储加息提速。
整体而言,共和党信奉“供给学派”,相信减税可以鼓励投资和消费,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同时投资的扩张将增加就业岗位。新任总统特朗普的财政主张基本与“供给学派”一致,未来的减税政策主要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企业所得税税率和投资税率,以期带动消费和投资。
根据特朗普此前的设想,个人所得税方面,将现行的8级税率简化为4级税率;企业方面,大幅下调所得税税率至15%,下调投资边际税率。此外,减税法案的通过需要经过国会的立法程序,若通过众议院表决,但被参议院否决,则可能陷入两院漫长的拉锯。
(特朗普减税设想和立法流程。来自兴业研究)
就历史而言,二战后,美国共通过了6个减税法案,分别由共和党总统里根、小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提出。兴业研究指出,其中1981年和2001年这2 次减税处于经济衰退期,而另外4次均在经济复苏期;从配套货币政策而言,除 1981年和1986年2次减税发生在加息周期,其余4次均处于降息周期或是维持低利率。
(历史减税背景。来自兴业研究)
其实,最为成功的减税案例是在1986年的里根时代。特朗普减税的背景与当年背景有颇多相似——经济处于复苏周期,货币政策处于加息周期,两人均为共和党人。
“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可能有所冲突,但1986年减税后的4年内,美国的消费、投资、就业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提振。因此,当前市场也普遍憧憬特朗普能够复制里根的成功,兑现其竞选口号——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兴业研究称。
然而,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相比里根时期,当前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已经急剧膨胀,联邦债务/GDP 比值从 1986年的不足50%飞升到了当前的 103% 。特朗普的减税激进程度也远超里根。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下,美国当前的财政状况能否承受如此激进的减税仍然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