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观察 | 新三板2017年七大猜想

2016年,新三板进入万家时代。当年新增挂牌企业超过5000家,远超2015年的3586家;平均单月挂牌420家。其中,8月挂牌983家企业,创下历史纪录。

进入2017年,新三板的政策和投资机会备受市场关注。一些投资者和研究人士表示,私募参与做市、推出大宗交易制度、完善退市制度、挂牌难度提升以及创新层红利等政策细则落地的可能性较大,而新三板转板制度和降低投资者门槛等政策短期内难有明显进展;兼具扶贫和拟IPO概念企业的投资逻辑仍被看好。

私募做市试点有望落地

2016年9月,全国股转系统发布《私募机构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试点评审方案》(简称《方案》)。私募做市试点业务正式启动,首批试点机构数量不超过10家。之后将在总结试点效果的基础上评估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可行性。2016年12月13日,股转系统称,根据《方案》,深创投等10家私募机构将进入下一阶段的现场验收环节。这标志着相关私募机构参与做市业务试点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多位市场人士表示,首批私募参与做市落地的预期基本“笃定”。

大宗交易制度料适时出台

进入2017年,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压力持续加大,不仅有来自新老股东的解禁压力,而且,2015年成立的最早一批新三板基金也陆续到了清盘期。在目前市场流动性较弱和股价频繁暴涨暴跌的局面下,市场人士认为,大宗交易制度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券商研究人员认为,在退出压力大增的情况下,引入大宗交易制度成为了监管层的首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大量大额资管计划退出起到承接作用,避免其砸盘,冲击脆弱的二级市场。同时,在大宗交易制度下,大宗交易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不纳入实时行情和指数的进行计算。因此,大宗交易制度的引入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将投资基金和大股东的减持对市场的冲击降至最低。

挂牌节奏可能趋缓

12月19日,新三板进入万家时代。挂牌公司从8000家到9000家仅用了30个工作日,而从9000家到10000家耗时超过3个月。“监管层有意放慢挂牌速度,提高挂牌门槛,更加看重挂牌企业的质量。”有券商新三板负责人表示。

相关人士认为,下一步新三板市场将着重质的提高。监管层有意通过调节挂牌节奏、完善退市机制,控制挂牌企业数量。政策方面,股转系统将建立挂牌准入的负面清单,重点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限制产能过剩以及淘汰类行业企业。随着对挂牌企业监管趋严、券商业务风险提升以及人工成本增加,主办券商推荐挂牌费用将随之上涨。

同时,主板券商将越来越谨慎。部分主办券商已提高了内部立项审核标准,包括对拟挂牌企业的收入、净利润、规模、行业等进行了事前筛查,以提高主办券商推荐挂牌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新三板市场交投低迷状态尚难以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流动性不足的矛盾依旧较为突出,融资功能弱化,这也使得一批企业对新三板望而却步。企业挂牌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挂牌节奏。

退市将常态化

此前由于挂牌门槛偏低,随着新三板的大扩容,企业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挂牌企业规范意识较差,将难以适应后续的监管规则。严格化的信息披露要求和高压式的监管甚至成为了这些企业的负担。2016年10月,全国股转系统发布《挂牌公司股票终止挂牌实施细则》后,新三板企业摘牌速度明显加快。

相关人士认为,资本市场要想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力,就必须“有进有出”,既有完善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也应该建立严格且合理的退出机制。合理的摘牌退市制度,是解决市场优胜劣汰、净化企业群体、解决市场鱼龙混杂和壳资源交易等问题的关键。退市制度的建立,促使不适合新三板这个平台的企业主动退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差异化制度供给料增加

对于新三板的分层制度,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此前表示,2017年将以市场分层为抓手,加大制度供给,为不同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供给,使新三板既能包容早期创业企业,又能满足发展壮大的企业的需求。股转系统在2017年将以市场分层为基点,深化新三板差异化管理服务,妥善处理好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自2016年6月推出分层制度后,新三板目前有952家创新层公司。不过,相比基础层公司,创新层公司的估值并不占优势。随着调整分层日期临近,创新层的身份也有“贬值”的风险。

正反向并购将更频繁

2017年,新三板并购市场将延续活跃势头。新三板公司积极寻求被上市公司收购,或主动并购上市公司。从长远来看,新三板作为上市公司并购池的角色不会动摇,且由于得到更加规范的运作,成功率会逐渐提升,更多重量级并购案例将不再只是仅仅刺激股价,而是企业的真实需要。

局部牛市可期

尽管新三板市场整体看亮点不多,但仍有多条主线值得关注,新三板将进入局部牛市,包括IPO、扶贫等概念。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目前新三板企业供给数量爆发式增长,而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同步跟上。在不降低投资者门槛的局面下,流动性困局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善。因此,2017年新三板投资难有系统性的机会,行业前景不乐观、业绩表现不佳、没有IPO预期的企业可能探底,可能会有大量仙股出现。

两市首份业绩快报出炉 浦发银行净利增长近5%

1月3日晚间,浦发银行发布沪深两市首份2016年业绩快报。业绩快报显示,浦发银行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07.92亿元,较2015年增长9.72%;利润总额699.75亿元,较2015年增长4.6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0.99亿元,较2015年增长4.93%。

浦发银行表示,2016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经济形势,浦发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努力实现稳健发展。

2016年A股定增募资榜:长江电力拔得头筹

2016年沪深两市股指表现欠佳,但无碍定增市场融资额继续站在万亿元大关之上,并创出历史新高。数据显示,去年A股定增市场融资规模达1.39万亿元,延续了2015年定增规模破万亿元之后的市场热度。追溯过去十年数据发现,2006年定增市场融资的规模仅仅为853.11亿元。十年期间,A股定增融资规模涨幅超10倍以上。定增募集资金如此之庞大,显示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需求旺盛,也体现出一级半市场参与者手里“不差钱”。

统计显示,2016年通过增发募集资金规模超50亿元的上市公司有52家。其中,长江电力拔得头筹,全年募资规模423亿元。

传媒行业重组热情不减 平均32小时发生一起并购

2016年是传媒行业艰难前行的一年,规矩不断被打破,不断被重塑,行业价值回归,泡沫逐渐被挤出。总体来看,虽然2016年文化传媒行业环境严峻,但是上市公司收入仍旧突出,行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业绩水平。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传媒行业整体营业收入达到2025.46亿元,同比增长22.1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70.15亿元,同比增长22.3%;总资产4063亿元,同比增长38.99%。

同时,2016年传媒行业的并购热情不减。统计显示,全年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278起,相当于每32个小时便有一起并购。其中,重组失败的案例有18起,包括乐视网、万达院线等行业巨头,业内普遍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管政策收紧。

爱尔眼科1800万美元并购美国著名眼科中心

2017年1月3日晚间,爱尔眼科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美国爱尔拟以18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AW Healthcare Management,LLC 75%的股权,该公司包括Wang Vision眼科中心的所有资产、业务。

“本次收购是爱尔眼科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表示,通过收购著名精品眼科中心,有利于公司深度了解美国眼科市场和高端医疗服务的经营方式,实现公司多元化服务模式和服务体系的升级完善。另一方面,陈邦认为此举将丰富和壮大公司的全球优秀专家团队,推动公司全球化学术科研工作,为公司搭建更高水平的世界级科研、人才、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本文综合自: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网、证券日报。

编辑:朱瑞仪 责编:强正量

CFIC公众号编辑:孙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