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补贴时代:为“荣”先“融”

2016年1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发表署名文章,题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 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总结2016年,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被列为装备工业司五项主要工作之一。其中,实施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征、新能源汽车财税补贴等政策,发布了4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和9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编制《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组建成立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指导成立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搭建了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等。

值得一提的是,工信部已编制完成《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达标并行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展望2017,李东在文章中提出,2017年工信部将继续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汽车公告行政许可管理改革,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推进低速电动汽车规范化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16(第二届)新能源汽车领袖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2016-2020年期间是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培育市场两种模式的过渡期,在此期间,汽车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习惯、苦练内功,建立市场主导的意识和能力。

在峰会高端对话环节,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宏生、银隆集团董事长魏银仓、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民、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围绕“后补贴时代的产业共融”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聚焦补贴退坡

进入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政府补贴政策进入退坡通道,产业能否跟上退坡进程,步入市场自行发展的道路;二是跨国汽车企业开始在电动汽车方面发力,自主品牌在开放条件下能否建立起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两方面的挑战成为“十三五”期间从事新能源汽车事业的企业的两道思考题。

聚焦补贴退坡,四位企业代表一致认同前期政策引导的正确性,尽管业内存在骗补行为,但是补贴退坡后企业将注重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黄宏生表示:“扫清了不确定因素后,南京金龙将专心致志地把技术、产品做好,把服务做上去。”

魏银仓则坚持纯电驱动的技术路线,高立新透露奇瑞正在打造新一代新能源技术平台框架,向轻量化发展。同时,在后补贴时代,充电设施紧跟电动汽车建设的问题仍然值得业内深入摸索和实践。继在上届新能源汽车领袖峰会上提出“坚定不移走私人充电路线”后,华商三优总经理刘晓民在现场信心十足。据他介绍,华商三优安装到老百姓家里的充电桩已达到15000个,并搭建好智能管理平台,为车主和桩主营造分享理念的氛围,真正向充电互联互通迈进。

抗衡跨国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宝马、大众为代表的国际品牌相继加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数据统计,2016年1-10月,新能源汽车进口超过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倍,新能源汽车占整个进口量的1.3%;豪华C级SUV和D级轿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产品进口力度加大,带动PHEV占进口新能源汽车份额提升到40% 。

可见,除以往的特斯拉以外,自主品牌将在国内市场正式迎战国际巨头汽车企业。

对此,高立新坦承,大众、宝马、奔驰等国际汽车企业并非一夜之间把新能源技术做起来的,实际上这些企业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技术研究和储备。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时间较短,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汽车品牌文化。在他看来:“如果以现有的技术平台直接与国际汽车企业对抗,不是很乐观。”

从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刘晓民也认为我国主流核心技术与国际仍存在差距,呼吁整车厂能够推出真正卖得出去的产品,真正满足老百姓需求。同时,他建议电动汽车产业以市场为主导,让国际与国内品牌、本埠与外地企业在开放的条件下公平竞争。

到底是国际大品牌垄断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中国培育起来的自主品牌节节上升?黄宏生坚信,中国自主品牌最终不仅在中国市场有竞争力,还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竞争潜力。他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包括长城、吉利、比亚迪以及广汽等自主品牌出现重大转变;二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局势头迅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三是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95%以上是国产品牌。“所以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自主品牌一定有机会。”黄宏生说。

峰会现场,魏银仓提出了“品牌无国界”的观点,尽管品牌之间的竞争促使自身进步,但是他也强调“品牌也是生存的根本,愿为品牌而战”。

推进产业共融

“我希望不愉快的2016年尽快结束,期盼一个更健康、科学、理性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早日实现我们所坚持的绿色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汽车强国的愿望。”魏银仓的一番话表现出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寄予希望。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是单一的机械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其包含了互联网应用以及其它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进入后补贴时代,如何创造优势、合理利用有限资源,都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在场的四位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愿意看到共赢的局面,其中,黄宏生表态为外部优势资源让利50%以上的份额。魏银仓认为,新能源汽车是一方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沃土,如果能够打破地域和行业边界,形成新的产业联盟主体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可能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佳途径。

此外,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年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产业共融也提出了几点看法。他表示,企业如何整合资源、怎样整合资源,取决于企业本身。从电动汽车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他倾向整车与关键零部件、充电设备之间的协同创新。而在生产方式上,他鼓励多元化创新。如互联网+制造业、供应链协同、产供销一体化等。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

自主开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放的。在国内还有一些跨行业的合作,整车和互联网的合作,有些互联网企业愿意大举进入,都是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另一方面,自主开发也是国际化的,有一些国外的研发人员参与到研发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开发工作放在了硅谷,都是有交叉的。电动汽车确实带来了一个新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汽车工业新的起点,而在新的起点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近期我到访了一些企业,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后补贴时代自己该怎么办?后补贴时代,我们有没有竞争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企业把电动汽车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不是把基础放在政府补贴之上,而是要直接和燃油车抗衡。所以有这样一个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宏生

每个企业要专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南京金龙没有考虑做电机、电池,但是需要配套这些关键零部件。我们只是做有关自动化编程、机械机电结合的业务,这也是南京金龙所擅长的事情。当然,整车企业也会有自己的整套研发路径。怎么跟三电合作呢?我测算,哪怕企业自身供应一些三电的配套,但是比例不能超过50%,留给外部优秀的资源要达到50%以上。总体而言,南京金龙专注在整车技术匹配的整体提升。企业不能什么都做,什么都做最后容易导致自我封闭。

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刘晓民

从事充电桩配套建设,我还是一个观点,就是要充分地满足车厂和客户的需求。华商三优公司在充电站建设中紧密结合公交配套、环卫配套、出租车配套,虽然公司没有进行资本推进,做概念上的事,即使在资本雄厚的情况下可以推行,但是我认为这种模式不可持续,而且不接地气。所以华商三优今年还要继续坚持做真正符合需求的事,多配套一些充电设施,希望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引领行业发展。还有车厂、车主的服务,是华商三优不放弃的一件事。2017年,华商三优要做到我们在2016年参加峰会时的承诺,坚定做私人充电市场,把配套私人电动车技术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

银隆集团董事长 魏银仓

面对补贴退坡,企业应理性认准技术路线,选好材料体系。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整合,是新能源汽车占领市场、早日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如果抓住当前国家的政策,鼓励混合所有制,这将是中国实现人力自由、技术自由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体制需要创新,机制需要创新,政策需要创新,创新地应用,创新地发挥。比如格力全国修电器的工程师达到16万人,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传统汽车厂商所不具备的条件。如果上市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整合资源,打破地域、地区界限,形成几个新的产业联盟主体,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我想可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最佳途径、最低成本、最有效的方法。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立新

汽车行业是一个发展规模性的体系,但是客观来讲,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没有发展到规模性的企业。因此新能源汽车企业要融合信息化手段,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难题。作为乘用车企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公司,奇瑞1999年开始做新能源汽车,到2016年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可达到200公里,2017年达到300公里,2018年有可能达到400公里的续航水平。实际上,2017年便可实现400公里。汽车产业也是面临着转型,我认为新能源汽车应该走在前面,希望打通所谓的产业链条,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