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随启、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东莞日报记者 贾庆森
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一个地产商出身的政治素人,经常不按套路出牌,引发外界对其施政的不确定性的关注。之前他声称的大规模减税,以促进企业回流美国,似乎已经不是竞选期间打嘴炮,而是要动真格了。
日前,特朗普已经通过税收优惠,向美国海外企业伸出了橄榄枝,称将把企业所得税从35%降至15%。舆论将其与上世纪里根总统推行的减税相比,称之为“里根级减税”。报道称,原本已打算把工厂迁移到墨西哥的开利(Carrier)空调制造工厂,已打算继续留在美国。而苹果公司也在与富士康沟通,研究将生产线搬回美国的可行性。
大规模减税等措施真的能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吗?在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同时,先进制造业如果回流美国,会不会对“中国制造”形成新的冲击?本报特约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随启、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此发表看法。
美国制造业下落趋势恐难根本扭转
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就已经提出“制造业回流”,此次特朗普又推出大规模减税,总体预测,制造业回流美国能否成功?美国能否回到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袁钢明:我个人认为,特朗普寻求制造业回流美国,总体上不会成功。奥巴马促进制造业回流的措施比较缓和,总体来说还是有一点效果的。但是,像特朗普所宣称的那样,想那么大规模地让制造业回归,则根本是不可能成功的。美国大部分的一般性日用消费品,都早已转移到国外生产制造,这非常符合美国的经济结构。不但如此,就连非常重要的制造品,比如汽车制造,美国能否继续维持下去都很难说,汽车制造城市底特律就正面临空城危险。美国制造业衰落,是一个早就已经开始的、已经存在很久的趋势。
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制造业回归”,只是试图减缓美国制造业继续下落的趋势,而不可能根本扭转这种趋势。与奥巴马的温和措施相比,特朗普完全是逆美国经济发展趋势而行。特朗普为了迎合民意,故意提出相关施政措施,回应劳工等阶层的诉求。但现实是,不可能通过“制造业回归”使美国再次强大起来,美国强大的基础是高科技等新兴产业,试图重新恢复美国传统制造业是不切实际的。
吕随启:大规模减税当然有利于降低企业负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激发企业整体的活力,这对吸引一些制造企业回流产生一定作用。但是,如此幅度的减税能否改变企业在美国还是在国外设厂的成本收益对比格局,这是存在疑问的。也就是说,减税等举措肯定会促进一部分企业回流美国,但促进制造业全面回流是不可能的。一些跨国企业正是要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带来的好处,美国单纯的减税不可能扭转这种比较优势。
美国人均收入3400美元,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数倍,即使美国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但能降低得和发展中国家差不多吗?对于企业来说,不会把政治因素考虑放在首位,而是要首先计算盈亏平衡点,它要在融资、投资等方面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权衡比较。
宋清辉:总体预测,特朗普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可能会取得成功,但是难度不小。特斯拉在加州生产电动汽车的工厂就是一个最佳的案例,美国的军工、汽车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这也成为美国重塑制造体系的核心力量。过去20多年,美国向世界输出了大量风靡世界的品牌,预计未来5至10年,美国将会彻底结束大量外包和代工业务,转向支持美国国内的制造业。
据清晖智库统计,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引导资本重新回流制造业,已经让苹果公司、通用电气以及福特等一些大公司,纷纷向美国制造业投入新的资金或正计划投入新的资金。美国制造业预计将会实现接近10%的年增长率,从而成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和新的引擎。“让美国的制造业再次伟大”将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能够让美国回到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一股重要力量。
减税是利好但可能增加政府负债
记者:特朗普提出大规模减税,除企业所得税率由目前的35%降至15%外,还打算降低联邦个人收入所得税。这会对很多跨国公司产生很大吸引力吗?全球资本流动背景下,美国此举有无可能引发各国税率下调竞赛、“全球资本争夺战”?
宋清辉:爱说大话的特朗普并不是都在吹牛,而这次也真的在推动税率改革政策的出台。此前特朗普就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相信他的商业成功基因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引发“里根级减税”效应,对大部分跨国公司都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事实上,我观察到特朗普一出手减税,苹果可能就要“回巢”了。苹果iPhone的加工商富士康近日发表声明称,富士康正在进行初步讨论,考虑扩大其在美国的业务。在全球资本流动背景下,美国此举有可能引发各国税率下调竞赛和“全球资本争夺战”。而减税之后,如果政府还不能压缩开支,那么,一些国家本已高企的政府债务将会进一步增高。
袁钢明:我认为,特朗普减税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促进制造业回归,更大意义是为了迎合民粹。特朗普大概也明白,减税实际上也并不能促进制造业回归。他可能并没有充分考虑,此举可能引发财政赤字、政府负债等问题。减税对经济带来的短期的刺激效果会比较明显,但带来的后期问题会更多。
奥巴马时期,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改善美国国内就业,这恰恰是特朗普施政的基础。在就业问题缓解的基础上,特朗普才敢吹牛,说一些大话。但是,未来过不了多久,如果美国失业率再次上升,特朗普这一套可能就玩不下去了。
吕随启:政府如果要减税,就同时要提高政府效率,如果一个政府预期减税会造成自身无法运转,那它就不会减税。想必,特朗普在决定减税之前,会对此进行论证。这一点,我们无需为美国政府担心。这种大规模减税措施,会不会引起其他国家效仿,要看那些国家的经济情况,如果经济状况恶化可能会倒逼政府减税,但也可能不减税,而是采取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
劳动力成本或是制造业回流拦路虎
记者:虽然有减税利好,但是基于劳动力成本考虑,预测苹果公司等企业会不会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也有分析说,过去八年,美国已经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所以工业机器人等可以降低回流企业的人力成本。
袁钢明:谁也无法扭转美国制造外流、缩减的大趋势,美国的政策只是使这一过程平缓一些,这也是符合美国经济发展的合理趋势。制造业外流造成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为了获得传统制造业各州的民意,美国政府会对劳工权益方面进行改善,特朗普对此心知肚明,但他要将制造业缩减的趋势扭转过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其中,对于劳动力问题,特朗普为促进制造业回流,也不可能将劳动力成本降到发展中国家那样的水平。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制造业回流美国的例子,但也只是个别的情况,并不是整体情况。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大型公司,美国有优势的高科技公司,比如苹果公司,可能会将一些制造厂迁至美国。
吕随启:特朗普之所以促进制造业回流,是认为中国等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抢走了美国制造业方面的就业岗位。如果富士康有朝一日真的迁至美国,从大量采用人工转变为大量使用智能机器人,那么,这又会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美国就业呢?
富士康等之所以选择在中国、越南等设厂,除了劳动力低廉,还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政府给予富士康比较优惠的条件,比如用地成本被降到几乎免费。相反,如果企业搬回美国,除了劳动力成本高,美国政府在用地等方面,有没有那么优惠的待遇?
宋清辉:即便是基于劳动力成本考虑,苹果公司等企业,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苹果公司目前在全球的18家组装供应商中,有14家位于中国,但是这些供应商在和苹果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苹果要求供应商把生产线转移到美国,我相信90%的供应商都会选择服从的。为什么?一方面,增加的物流和人力成本由苹果公司自行承担;另外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供应商在美国新建的工厂给予补贴。此外,还有特朗普政府大量的优惠条件,例如减少监管等。
苹果决定把生产线转移回美国,不是天方夜谭。在我看来,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考虑到苹果公司庞大的供应链规模,回流美国本土制造计划全部完成预计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一旦届时回流美国,美国无疑将会是下一个手机制造大国。
记者:除了劳动力成本问题,制造业涉及的熟练产业工人、产业配套,美国能够解决吗?这是不是仍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
宋清辉:就眼下而言,以廉价的人力资源生产iPhone仍是比较经济的做法,因为使用机器人制造高端手机、电脑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但是长远来看,工业机器人综合成本低于人力成本是大势所趋。受益于制造业的回流,美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会放大和极速发展。不过,长期以来,美国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研发与设计,很多大学甚至早就关闭了制造技术和制造科学方面的专业和课程。这是制造业回流美国的一大短板,亟需补齐。
袁钢明:是的,产业配套、供应链的问题,对于制造业很关键。比如,苹果公司的很多零部件配套,都在其他国家,本身就涉及制造成本问题,如果简单地将制造厂搬回去,相关配套的成本可能会比较高,那样的话,对于整个公司来说就不合算了。
“中国制造”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记者:如果全球投资、产能回流美国,总体上对中国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有人说,尚在艰难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面临的冲击可能雪上加霜。但也有分析称,当苹果公司生产线回流美国,劳动力成本引起产品价格上升,在美国制造iPhone成本会增加1倍多,那么,这未尝不是华为等国产手机的机会。
宋清辉:如果全球投资、产能回流美国,总体上对中国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在苹果公司的影响之下和富士康的鼓动下,预计大部分的供应商都可能会选择跟进,即在美国本土建立生产线。在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等投资成本迅速上升的背景下,三地的企业家们乐于看到这个更低税率、更高回报国家所带来的投资机会。中国部分有实力且有梦想的企业,可以借助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机会,搭上这趟便车直接进入到美国市场。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借助美国本土的先进科技以及初创企业经验,完善相应的高端制造技术,无疑将会更有积极意义。因此,一再强调中国制造业成本低的观念亟需改变,包括富士康、华为等企业需要重新认识美国制造业回流给中国带来的机会。
吕随启:对“中国制造”来说,制造业回流美国,不是坏事。中国低廉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是必然的趋势,不能老是强调维持我们的低价劳动力优势,低端制造业转移是必然的。从这个角度说,即使苹果公司生产线从中国搬走,成本上升造成苹果手机价格上升,国产手机也不能借机以低价抢占市场,而是应该提高技术水平,向高端的智能手机升级。国产手机如果有那样的机遇,不一定着眼于市场占有率,而是可以通过产品高端化,提高售价,提高智能手机制造企业利润率,这也是改变中国制造“低端低价”印象的具体路径。
原标题:美国制造业回流恐面临较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