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记者张淳)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于8月18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整台晚会由“团结篇”“发展篇”“梦想篇”三个篇章组成,包括了歌、舞、乐、情景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艺术样式。期望通过打造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来展示56个民族各有特色却又紧密相连。
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丁伟担任了这台晚会的总导演,他曾经编创了大量优秀的舞蹈节目,如《妈勒访天边》、《依依出水情》、《小河淌水》等,先后获首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创作金奖,第10届日本国际舞蹈比赛银奖,第1届全国少数民族单、双、三人舞蹈比赛金奖、银奖,第1届至第7届“桃李杯”金奖,文化部“文华奖”舞剧导演和歌剧导演奖等。
这已经是丁伟第四次担任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总导演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为了能符合这次晚会的鲜明主题,特地创作了大量新的节目,在晚会上呈现的十四个节目中有十一个节目是专门新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还去到田间地头、深山白云里头去向民间学习,向民间采风。这期间我们三次去采风,走了六万多公里,去了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村寨,创作出十一个全新的节目。”
开幕演出主题鲜明 展现时代新风貌
新华娱乐:您连续四次担任开幕式晚会总导演,执导本届会演开幕式晚会有哪些特别的感受?
丁伟: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从我开始执导到现在已经历时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有了非常好的民族政策,也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不断涌现出来。所以,今年来做文艺晚会有了更多的选择。因为我们有了一个百花盛开的环境,而且舞台技术与二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灯光效果、舞台效果。还有许多年轻的少数民族艺术家在这届文艺晚会涌现出来。
新华娱乐:本届会演开幕式晚会有哪些创新?
丁伟:主题更鲜明,从国家的民族政策来说要求这届的开幕式晚会的主题要更鲜明。每一个节目度要紧贴这个时代,既要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又要体现时代的风貌。因为这届文艺会演是十八大以来第一次少数民族文艺的盛会,所以主题鲜明这届文艺会演非常鲜明的特征。
新华娱乐:在开幕式的节目编排和选取上有哪些考量标准?
丁伟:我们都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要在一个晚会里全部介绍到,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非常难的事情。在这次的晚会开始的节目《中华一家亲》,最后的尾声《同心共筑中国梦》都有56个民族的演员参加。而对于中间的节目主要偏向于少、小的民族,就是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很少有机会到首都舞台上来展现自己的艺术的少、小民族。另外一个就是更注意介绍原生态的、基层的艺术家到北京来演出。
新华娱乐:选取节目之前去了哪些地方采风?
丁伟:这次文艺会演是和前三次不太一样的一个新的创作理念,前三届主要是组台演出,就是从全国各地调节目,以现成的节目来组合演出。这次的晚会主题非常的鲜明,我们需要大量的创作符合主题的节目,所以十四个节目里面有十一个节目是专门为这次晚会新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就需要到田间地头,到深山白云里头去向民间学习,向民间采风。这期间我们三次去采风,走了六万多公里,去了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村寨,创作出十一个全新的节目。
新华娱乐:本届的开幕式筹备了多长时间?
丁伟:这届文艺晚会是从2015年11月开始筹备的,历史差不多十个月,是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排练过程也非常的辛苦,因为都是新节目。新节目需要所有演员一起投入排练。这些节目中演员最少的也有120人,120人要全部一起排练,光靠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员是不够的,需要从全国各地调演员来共同完成任务。所以排练量还是非常的大的,从六月份开始,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工作就全部围绕开幕式来进行,中间进行了三个月。导演组是从去年十一月份就开始构思,进行文字创作,几年三月份就到民间去采风,一直延续到8月18日的开幕式才算完成。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需重视 创作者要脚踏实地学习
新华娱乐:如何看待近几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状态?
丁伟: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它的歌、它的舞都是和平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时候他们生活在歌声里,劳作也在舞蹈里面,所以说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现象。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受到了现代生活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到城里来打工了,父辈留下来的歌也不会唱了,祖先留下来的舞也不会跳了。尽管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文化流失还是很严重的 。
新华娱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承存在哪些困难?
丁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我觉得主要就一个问题,就是当地政府重视的程度。有些老一辈的文化传承人已经去世了,有些也已经很年老了,中间四、五十岁岁甚至三十岁这一年龄段是没有人会的,更不要谈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了。所以政府一定要有些措施,尽快挽救这些文化。比如,这次采风去到云南红河就有一个哈尼族的文化传承学校,这就比较好,他们把哈尼族的孩子集中起来学习。但在学习中也有一个问题,就说我们要学到什么东西,是学习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还是现代生活带来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青年人希望过上时髦的生活,希望用上非常便利的智能手机,但是我们的文化会随着这些东西的入侵消失得很快。
新华娱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更好的走出去?
丁伟: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国门,主要是体现在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另一点是要展现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我们这么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大家像一家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艺术上来说,外国人喜欢的我们的那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可能正是我们流失的,要抓紧抢救的。从创作者来说,要有颗平凡的心,要脚踏实地的到民间去学习,不能用想象的去编。
新华娱乐:中国的少数民族剧目走出去有哪些经典案例?
丁伟:中央民族歌舞团去年创作了藏族舞剧《仓央嘉措》,应该说是我们歌舞团60年来的第一部舞剧,这部舞剧非常感人,而且是我们的导演几次进入藏区,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感情来做的舞剧,这部舞剧现在在国外也很受欢迎。
新华娱乐:少数民族剧目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如何面对?
丁伟:对我们国家来说,现在能够勇敢的面对其他国家的专业艺术院团,面对市场,就已经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以前国有院团演出是国家安排的,不用操心自己的衣食住行,现在市场化以后,你要面对市场,你的演出怎么能吸引更多观众来看,特别是年轻观众,来看少数民族的歌舞,这是非常难的。我们在做少数民族文化的时候,第一个在歌舞团要强调少数民族同胞和我们都是一样的普通人,不要用猎奇的心理来做,所以我们团这几年做的作品都特别朴实、厚道,所以才能打动很多人来看,这也是我们这几年调整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