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毅加:我的观影记忆

1989年,在西宁人民电影院旧址上修建了西宁人民影视娱乐中心,这是青海第一座多功能立体声电影院。(图片来自网络)

青海新闻网讯 作为一个在西宁长大的80后市民,我对看电影的记忆要从儿时的职工礼堂算起。我的父母都是青海电动工具厂的职工,那时候厂里有礼堂,隔一段时间就有电影放映,开始时并不售票,只要是职工就可带家属进去观看。那时候电影的产量低,每到有电影上映时,大概能容纳七八百人的大礼堂几乎座无虚席,每次为了占个好位置,爸妈都尽量早地去占座。那时候的座位都是硬木板,冬天时坐在上面又凉又咯,妈妈总是给我带个棉坐垫。

大概是我13岁的时候,厂里的大礼堂承包给了个人,进行了装修。把座椅换成了内置海绵的皮面座椅,也开始售票了。因为影片更新太慢,尽管票价不贵,看得人也非常少,后来就倒闭关门了。

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时间,我几乎没看过电影,后来我家搬到市中心的北斗宫街居住,附近有人民剧院,后来有了人民影视中心,我也很少看电影,只是在学校包场的时候看过几次,影院的硬件条件感觉跟工厂礼堂的差不多。因为平时人少,座椅经常落满灰尘,每次坐之前都要先找东西擦擦。

到了高中时,我家住在了青海剧场附近,那几年都推出“十大巨片”,每部“巨片”上映时,都有很多人排队买票,我印象中成龙主演的《红番区》最初上映时场场爆满,我是等到影片快下线时才去看的。在巨大的电影放映厅,我的电影票对应的座位比较偏,看得并不满意。

在那些年,电影院里只有一个放映大厅,所以几乎没有同一时间上映多部电影的情况。如今电影院差不多都改成了小放映厅,每个影院都有好多个放映厅,能同时放映不同的影片,提供更多的放映时间方便观众选择。另外,一些电影院还设有VIP放映厅,里面设有沙发、茶几、提供拖鞋等设施,让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

在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观众获得的观影效果也在不断进步,3D、4D、5D电影的出现和发展,让观众体验到了越来越逼真的观看效果,更有了身临其境般的参与体验,看电影已不仅仅是看的感觉了。

大概在十年前,看电影买票都是凭运气,不能选座位,有时候就会等到电影开场后,看那些好位置上有没有人,自行换过去。后来到电影院买票时可经过电脑选座出票,现在则可以在网上选座购票。

可以说,看电影的条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看电影已不局限于在电影院,电视上、网上也能收看。走进电影院的大多是年轻人,把到电影院看电影作为一种社交方式。近几年,私人影院、主题影院也多了起来,观众可在一个风格鲜明的独立的房间选择想看的影片,或坐或躺更加自由,连买电影票的环节都不用了。

越来越好的观影条件,越来越丰富的观影选择,相信会给我们创造越来越美好的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