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洁在《青衣》中饰演筱燕秋。彭鹏 摄
李亦洁
在刚刚落幕的江苏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李亦洁凭借在江苏大剧院首部原创自制京剧《青衣》中饰演的筱燕秋一角,获得“京昆艺术紫金奖·表演奖”。从艺三十余年来,李亦洁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这次在《青衣》中,她将“戏疯子”筱燕秋饰演得淋漓尽致,给年轻戏迷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也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李亦洁。 卞波 孔小平
对筱燕秋的心理拿捏比古装戏角色难太多
关于筱燕秋和李亦洁之前塑造的其他角色有什么不同,李亦洁说,以前演的古装戏角色比较多,而《青衣》是一部现代戏,现代戏比较难演,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理过程你都要表现出来,“它不像传统戏有妆容、有水袖或者别的衣服来帮你遮掩一些东西,把一些程式的表现放在里面能演出很多东西来。而我们排现代戏,就是像赤裸裸地站在舞台上。”
在《青衣》中筱燕秋是一个“戏痴”,爱戏如命不顾一切,甚至于最后都舍弃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有大量的内心戏,角色的心理感觉很重要。说到最难拿捏的,就是人物内心的东西,现代戏特别注重人物内心的点点滴滴,一定要挖掘得透。
她举例说,像第二场,筱燕秋回家面瓜跟她说了一些话,这个时候筱燕秋是没有表情、没有话语的,演起来“有点空”。“那时候感觉心里就很难过,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表演,观众看了之后更不知道你在干什么,肯定也不舒服。这个地方要表现出筱燕秋痴迷于戏的心态,光那一个地方就先后调整了十几次,找表演的感觉找了很久。直到我自己演起来感觉舒服了,导演感觉也舒服了,我想观众才能接受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
“《青衣》这出戏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演了筱燕秋之后,很多老师都说我的整个形象转变了,跟以前的角色都不一样。”李亦洁说,演《青衣》给她创作上的感受是,要给观众呈现内容,自己心里“先要满”,自己的感觉到位了,观众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角色气质,“筱燕秋对艺术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我。我本身就是青衣,接这个本子之初,我感觉’青衣’就是为我创作的。现在这种感觉更加深刻,青衣就是我一生的执着。”
传承梅派艺术也要紧贴时代特点
作为江苏京剧界领军人物的李亦洁,师承陈正薇、杨秋玲、李金鸿先生,得梅葆玖、沈小梅,范玉媛等老艺术家授艺,2006年拜杜近芳先生为师。
这次在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中,她一个人就贡献了3部佳作,其中梅派传统大戏《太真外传》重回舞台,是为了履诺与梅葆玖先生最后的约定。
李亦洁告诉记者,《太真外传》这出戏是梅派的经典之作,是梅先生早期创作的戏。当时这部戏是分四天演的,现在他们把这部戏的经典唱段浓缩在了两个小时内。“去年梅先生还在的时候,我把修改的剧本给他看,他是我们这部戏的艺术顾问。当时老爷子看了挺高兴的,后来在泰州看了首演非常高兴。毕竟这是梅派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现在我把它做出来,梅老师希望我能带着它’走出去’。”如今《太真外传》亮相在观众面前,让更多粉丝看到了这出戏,也是对梅先生的一种致敬。
李亦洁还分享了在梅派戏曲艺术传承和创新上的心得体会,她说,梅先生自己就非常注重创新,比如,他从化妆上改革,从老的戏曲贴片上改革,从扮相从服装改革,他还把二胡加入京剧,使京剧更好听,“京剧要有时代的东西,必须要与时代同行,如果停滞不前,那肯定会失去观众,所以一定要注意结合时代。”李亦洁说,《青衣》也是紧贴时代特点的,在舞美、唱腔、音乐各方面都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我们也要坚守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在台上还是要一招一式地演,还是要有程式的东西在。”
不断创新吸引年轻人接受传统戏曲
据了解,这几年传统戏曲的新生代储备成果还不错,对于学戏的年轻人,李亦洁也有话要说,她表示,在舞台上的演员都特别不容易,“说实在的,干咱们这行工资太低了,现在诱惑也太多,像以前我刚毕业工作的时候,都没见过BB机、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我们那时候只要求吃饱睡好然后练功就行了。所以,现在只要是在舞台上干咱们这一行的,我对他们都特别理解和尊敬,很感谢大家能坚守在京剧舞台上。”
李亦洁说,能坚持的,都是因为对艺术的崇拜,对自己专业的崇拜,年轻人能坚守在舞台上更不容易,希望年轻演员拿出精气神来好好坚持下去。
如今演出舞台花样繁多,以至于有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离京剧很远,对于这个现象,李亦洁表示,很多年轻人不喜欢,是因为他们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看过一部京剧。“其实我觉得,只要年轻人真正走入剧场,是能够发现京剧的魅力的。当然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吸引他们走进来,比如这次我们现代京剧《青衣》,通过舞美与表演上的创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甚至一票难求,感动了很多第一次看京剧的普通观众。通过好的作品,最大范围的传播京剧艺术,让它得到更多人的接受与喜爱,这是我们戏剧工作者的夙愿,也是最令我欣慰与满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