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这些差评一秒毁电影!今天最火的差评是这个

最近, 豆瓣又“摊上大事了”

这一回,是差评闹出的风波

2016年12月27日,《中国电影报》、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和CCTV-6连环三击,声讨包括豆瓣、猫眼专业评分在内的电影评价体系,对院线电影恶意刷分、差评过多,导致票房未达预期、市场机制失灵......文章经由《中国电影报》刊出,后经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转载,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包括豆瓣用户在内的电影观众掀起了一场“豆瓣打分是否公允”“差评难道不能打低分”“豆瓣电影可否刷分”的大讨论,一篇旧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的文章又重新浮出水面。而同时猫眼APP也关闭了“专家评分”的版块,引发舆论大哗。

就在这个节骨眼,有关豆瓣和猫眼相关负责人

各类自媒体闻风而动,

一边声讨广电总局,一边声援豆瓣猫眼,

可谓群情激奋

不过这种一边倒的情况

马上又得到了扭转

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辟谣

称电影局从未接触过豆瓣猫眼相关人员

豆瓣CEO阿北(杨勃)也在朋友圈表示:没有约见。

你以为这就完了?

并没有,这个时候,风向再次转了

2016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评论发出一篇名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文章,驳斥了之前《中国电影报》的观点,并在评论区以“以此为准”四个字盖棺定论。

电影是好是坏,谁说了算?事实上,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国产电影质量的质疑声一直此起彼伏,多个影评网站统计年度评分所得的所谓“烂片率”也呈上升之势。有人把恶评如潮的“锅”甩给了“鱼龙混杂”互联网。不可否认,在“内容+流量”变现模式日益受捧的当下,打“擦边球”“标题党”往往能在网上快速撷取大波流量;一些自媒体为标榜个性,在内容上故意追求“快”“奇”“异”,甚至变相获取商业利益。而网络平台管理上的漏洞,恰恰助长了这股恶性竞争的歪风。

不过,一部电影是好是坏,岂是那些影评网站并不透明的评分能够左右?或者由那些所谓的“专业影评人”一家之言说了算?显然不能。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对电影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无论打“一星”还是“五星”都是观众的权利。不同观点百家争鸣乃是常事,也是好事。正因审美有差异,当长时间累积的口碑都趋向“差评”之时,恐怕就要认真从作品自身质量上找原因:为什么那些标榜全明星阵容、耗资数亿的大片最终未能为众多观众带来震撼?那些早年被观众誉为“出品保障”的电影人,如今为何会创新乏力?反而如《七月与安生》《驴得水》这些新导演执导的低成本国产片好评如潮?……这些都是电影创作者值得反思的问题。

诚然,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电影进步更期待评价体系实事求是。试图拒绝批评,那不是真正的电影人;而批评脱离事实,批评的作用则难以生效。在求索的道路上,电影人和作为影评者的观众各自独行,相互守望,双方都朝着一个目标同行。

小时代4

命中注定

十二公民

道士下山

王朝的女人

煎饼侠

第三种爱情

栀子花开

绝命海拔

碟中谍5

厉害了word评友们

不过你们先要让开一下

今天最“火”的差评要算是这个

↓↓

恩……毫无疑问又将迎来一波口水仗

你们慢慢打嘴仗吧

小编要去看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