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这没反派——评电影《英雄》

在很久很久以前(具体是多久,是在我出生前几十年吧。)中国大陆影视圈制作电影的时候有一个规定性文件,这个文件可以形象的被称为“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实这个原则从戏剧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错的,它的错误就是机械教条式的搬运了戏剧理论,这就导致了拍摄出的电影都是一个模式,久而久之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被限定在这个模式里。

而这个模式其实也是戏剧中,戏剧冲突的表现方式,即二元对立的表现模式。其实这种表现模式,几乎是随着戏剧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他衍生了所有的表现流派和戏剧理论。而他们的一个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如何塑造反派和建立二元对立的模式。上面那个三突出模式量产的反派,无一不是单薄,弱智,行为毫无逻辑的丑角(你是不是想起了抗日神剧中的日本鬼子?)。于是乎,在这种模式的阴影笼罩下,中国电影在新时期的曙光初现中不断摸索前进,直到出现了张艺谋拍摄的这部商业片《英雄》。

这部商业片一经上映就恶评如潮,除去无脑的恶意攻击之外,观众几乎把矛头指向了这部电影的所有方面。但是攻击者都没有找准攻击的重点,因为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到诧异的地方,是导演根本没在电影中设置反派,而这就是让观众最无法接受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导演在这部商业片中最大的突破。

而这种突破是十分的不容易的,我们要明白,一部电影和电视剧其核心之一,就是戏剧矛盾而戏剧矛盾就是捆绑在反派的身上。无论你对反派角色如何定位,大部分导演都不会撤销反派这个角色属性的。但是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却撤销了反派这个属性,那么随之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难道随着反派属性的消失,就完全消失了吗?

然而,这部影片的神奇之处在这就体现了出来,因为随着反派的消失,本片的戏剧冲突却并没有消失。那么本片的戏剧冲突又是从哪体现出来的呢?很显然本片的戏剧冲突并不是从人物的属性中体现出来的,而是以剧情为线,以人物为轴,从中提炼出思想,在以思想的碰撞为冲突,最终体现了天下为一的理念。这个理念的体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说教,而是由个人不同思想的综合而汇聚的理念。

在本剧中各个人有各个不同的诉求和利益,无名来刺杀秦王是因为秦军杀了他的家人,而各个刺客刺杀秦王则是为了各国的利益,和一定的使命感(认为秦王残暴)。而当无名通过访问各个刺客(尤其是听梁朝伟饰演的刺客谈了他的感悟之后,无名陷入了思考,思想产生了一定的突变,这个变化被梁朝伟看了出来,因此他说无名刺杀秦王必定是失败的。),在此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直到他通过跟秦王的接触,发现秦王不仅仅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残暴,而且是个有理想报复的人。

直到这个时候,无名才彻底放弃了刺杀秦王。但是无名已经不能放弃自己的立场了,于是他只是象征性用剑背敲了一下秦王的腰,以表示他完成了刺杀的行为。而全剧在无名被万箭射穿中也达到了高潮,全剧也在此画上了句号。直到剧情演绎到这,全剧的主题也随着冲突的终结而显示了出来,其实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这里面谁也不是英雄,谁都是普通人,只有一种巨大的趋势能带动所有人。

所以即使抛去本片在色彩打斗动作等方面的成绩,单纯靠这个剧情和立意本片也是一部优秀之作,也是值得我们去观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