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信部发布的 2017 年各车企新能源积分情况,在 99 家境内乘用车企中有 44 家新能源积分为 0,其中上汽大众在列。而一汽大众新能源积分也仅为 328 分。
双积分大限正在倒计时中,大众集团作为国内乘用车年销量 400 万汽车的销量老大,为应付将来新能源汽车销量,投资了首汽旗下的 GoFun 共享汽车项目,并与国内最大的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合资成立公司。先后布局出行服务市场。
此举并非个例,随着互联网汽车时代的来临,传统汽车产业将迎来一次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探索以车辆为基础、以用户出行需求为目标的转型。过去的几年间,福特、吉利、宝马、上汽等车企均开始布局移动出行服务领域。
大众汽车新能源积分情况堪忧
今年 4 月 10 日,工信部公示了《2017 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积分为 0。一汽大众则仅为 328 分。
根据 2017 年 9 月,工信部发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对于年销量超过 3 万辆以上的乘用车生产企业,从 2019 年度开始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2019 年度、2020 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 10%、12%。这一政策于今年 4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截止日前,上汽大众与一汽大众在中国还没有新能源汽车上市。今年 3 月 23 日,上汽大众的途观 L 插电式混合动力版车型首次亮相。据悉,途观 L 插电式混合动力版车型将于 2018 年下半年上市,这将是上汽大众为满足新能源双积分政策推出的首款新能源产品。但它是否能填补上汽大众新能源积分的缺口 ?
数据显示,2017 年上汽大众产量 2051973 辆,如果 2019 年产量按 200 万计算,则需要生产 10 万辆插电混合动力车才能拿到足够的新能源积分。而整个 2017 年度,全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累计销量仅为 11.4 万辆。
一汽大众则将目光瞄准在纯电动汽车市场。此前一汽大众官方表示,预计到 2020 年,旗下两大品牌 ( 大众和奥迪 ) 将有超过 10 款新能源产品投放市场。纯电动版宝来有望在年内率先国产上市。
为了尽快推出更多的新能源产品,去年 5 月,大众汽车选择与手握政策优势的自主品牌江淮进行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在合资一年后,江淮大众的首款产品正式进入上市倒计时。4 月 24 日,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布了该公司的全新品牌—— SOL ( 思皓 ) ,首款电动 SUV 产品将于今年三季度上市销售。
提前布局销路抢占出行服务市场
大众汽车为满足双积分制度已经做足充分的生产准备,但生产出来了产品该如何销售 ?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私人领域还不成熟,消费者认可度不高,于是大众汽车决定抢占出行服务市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6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 51.7 万辆和 50.7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在企事业单位用车领域应用量最多,达 15.7 万辆,占市场总量的 36%; 在公共领域的销量为 13.8 万辆,占市场总量的 32%; 在私人领域销量为 14.2 万辆,占市场总量约 32%。
新能源乘用车主销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天津等限购地区,排名前 4 位的省市占比均超过 10% ( 含 ) ,累计达 56%。在经济发达城市,政府优惠扶持政策依旧是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上海免牌照,北京不限行、免摇号等优惠鼓励措施有力刺激了市场需求。然而,北京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新能源牌照每年只有 6 万辆的名额,其容量对于众车企来说盘子太小。
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主看来,2018 年的限购政策支持将会达到峰值,北京、上海或将再无汽车牌照增量,中大型电动车的增长将会受到巨大冲击。
显然出行服务这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大众集团瞄准时机,先后入局出行服务市场。
2017 年 11 月,大众投资了首汽旗下的 GoFun 共享汽车项目,持有该公司 20% 的股权。目前,GoFun 已经在全国 23 个城市提供服务,并计划将规模拓展到 40 个城市。并且,大众与江淮合资公司新品牌思皓纯电动汽车已经获得了该公司的超过 7000 辆订单。
今年 5 月 1 日,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 ( 大众 ) 将与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 ( 滴滴 ) 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新的合资公司中,大众将持有 40% 股份,大众最初将管理 10 万辆左右的滴滴车辆,而其中三分之二的车辆将购买大众集团旗下品牌车型。其余的则由大众和滴滴出行共同购买。新合资公司不会涉及目前滴滴的现有业务,但会参与滴滴的全球化布局和服务。
这意味着,与滴滴合资,大众最初将有 6.6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这家合资公司。在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众新能源汽车销售压力。
车企多形式布局出行领域
事实上,布局出行领域,车企早已集体行动。
三年前,吉利汽车旗下的网约车平台曹操专车在宁波上线公测。曹操专车是首个建立新能源汽车出行服务标准的专车品牌。
2016 年 6 月,福特在大连推出智能移动出行项目 " 熊猫动态班车 ";2017 年 4 月 8 日,福特汽车在上海宣布正式在华推出 " 福特派 " ——一款集合查询、代驾养车、福特钱包等多项实用功能的一站式应用程序。
而在大众与滴滴合作的次日,众泰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福特的子公司福特智能出行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众泰与福特合作至谅解备忘录》,双方拟定各出资 50% 共同投资设立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在智能出行等业务领域开展合作。
2016 年 6 月,上汽集团车享网旗下的新能源分时租赁公司 e 享天开与上海国际汽车城旗下的电动车租赁公司 EVCARD 成立合资公司——环球车享。
2017 年 11 月 17 日,中国一汽旗下子公司一汽服贸携手恒天易开,宣布在天津进军新能源共享汽车市场,开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项目。
北汽集团旗下共享平台同样运营了 " 摩范出行 " 和 " 北京出行 " 两个分时租赁平台。
今年 3 月 28 日,作为 " 死对头 " 宝马集团和戴姆勒集团也选择将旗下的出行服务合在一起,成立合资企业以对抗美国优步等汽车新势力。
随着科技公司造车项目进入公众视野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已成为趋势。近年来,传统汽车厂商也纷纷开启了转型之路,即从传统汽车厂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公司,这几乎成了所有汽车厂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