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腾三毛
●●●
一直以来,中国相关部门对汽车领域都有着“护短”的情结。
这一点从外资车企在中国投资的合资公司股权中就能窥探一二,50%一直被视作一条红线,任何外资车企不得越线。即使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谈判时,有关部门也是“据理力争”决不妥协,保住了这一身丰满的“羽翼”。
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融合,国内在制造业方面全面放开股比限制已势在必行。在此大背景下,习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制度,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已经具备开放基础,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随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实施细则中显示,2018年我国将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的还有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也就是说,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对外资的限制将全部取消。
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国内汽车合资公司中,外方一般负责产品、技术和采购;中方大多只负责营销和与政府部门打交道。而此次对于外资股比限制的取消,甚至被视作是对我国不少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断奶的宣言”。
此时,也许有的网友脑海中会浮现一个问题,在国内汽车行业中,没有“爹妈护着”的自主品牌汽车的机会,到底还有多少?
对于这一问题,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的一幅“时代淘汰你 与你无关”的海报,让不少自主汽车品牌从业者为之一振。
“狼,这次真的来了!”
然而这句话在提示危机的同时,也有人注意到,在面对行业重大变革,甚至洗牌的当下,长安汽车给人展现的却是一个勇敢、自信的形象。“这是一个创变的时代,是大机遇与大挑战融合的时代。只有洞见趋势,方可加速向前。”在之后的企业和品牌发展战略发布会上,张宝林如是说。
实际上,在毛毛的记忆中,长安汽车的嗅觉一直是比较灵敏的,这点从以往的两次革新创业中就可见一斑。
第一次创业的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为响应国家“军转民”战略,也是为了企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谋划,长安汽车率先开启了“军转民”的创业之路,当时长安汽车领导层敏锐地嗅到了国内用户对微型汽车的巨大需求,快速上马了该项目。事实证明长安汽车的决策层的判断相当准确的,没用多久,长安商用车已经成为市场的引领者。
在商用车领域取得成功后,长安汽车将眼光聚焦在了中国汽车发展的下一个“红海”——乘用车领域,并于2006年开启了进军乘用车市场的第二次创业。经历十年,长安汽车产销量已累计突破1000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领导品牌。
针对此次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汽车行业外资股权政策进行重新调整,这对不少中国汽车品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长安汽车则将其视作第三次创业的起点。
正是基于这一点,长安汽车对于此次合资公司股权调整政策的反应非常快。在目前新政出台不久,大多数自主汽车品牌还在“云里雾里看花”的时期,长安汽车基于多年的行业积累,迅速捕捉到了未来国内汽车发展的5个新趋势——消费“新”、产品“新”、技术“新”、价值“新”、竞争“新”等,长安内部还对这些发展新动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且还针对性地率先制定了新发展战略——“一个核心+四大转型”。
那么长安汽车“一个核心+四大转型”的新发展思路到底是什么?对其他中国汽车品牌有什么借鉴意义呢?能多大程度上引领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进阶?
一个核心是什么?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效率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是否能实现,企业愿景是否能达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长安汽车将“效率”定格为“一个核心”,以创新为驱动,未来将会将效率打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四大转型”则是长安汽车在对年轻用户新需求的深度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顺应行业发展新趋势的转型部署,那么它具体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用户角色的转变。
以往汽车用户大多扮演者需求者的角色,用户需要一个“苹果”,汽车厂商提供“苹果”。而未来的用户层面,车企将会进一步分析客户为什么需要一个“苹果”,而不是需要一个“梨”呢?或者说一个“苹果”够吗?甚至会给出改吃“桃子”的建议。
实际上这就是从服务用户向经营用户转型,在消费升级趋势下,长安汽车将搭建起一个中国首家在线大数据服务系统,以数字技术精准洞察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务主动性、搭建一站式生态圈,加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感及依赖度,到那时用户需要什么,系统会提早做出分析,提升用户用车生活体验。
第二,品牌理念的升级。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汽车品牌在过往的市场逐鹿中,由于产品竞争力并不强势,因而品牌建立上也相当缓慢,不过这个问题将随着自主品牌集体向上战略的实施而变得迎刃而解。
中国汽车品牌未来将逐步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长安汽车将在品牌向上的总体战略下优化现有品牌架构,形成长安乘用车、新建中高端乘用车、欧尚汽车、凯程汽车四大品牌,更精细化合理分配研发、生产、服务等资源,为各细分市场用户提供更专注的产品及服务支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层级客户。看到这里,毛毛着实从心底里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点赞。
第三,产品转型与迭代。
产品方面,随着国内汽车科技日新月异的突破,汽车智能化在当下已逐渐变为现实,那么抛在车企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来了,相对于80后在智能时代的“移民”角色,90后的经历则要简单很多,他们从一开始接触社会就赶上了科技智能化,称得上是智能化时代的“原住民”,这代人的成长处处都伴随着智能科技的“身影”,他们也对智能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认知感,无论是家里的智能冰箱、智能马桶等,还是出行领域的智能汽车,都蕴含着科技对生活的改变。那么车企们该如何获取这代年轻用户的认可呢?
这就要求目前无论是中国汽车品牌还是国外汽车品牌,都需要从传统产品向智能化+新能源产品转型,以应对汽车作为智能终端,集成软件价值的属性转变。令人欣慰的是,得益于近几年国内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以长安汽车为首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化方面,明显已占据了部分优势。
第四,服务模式的延伸。
如果说马云当年只是聚焦淘宝软件,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吗?而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日益壮大,靠的正是产品矩阵、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全覆盖。
汽车领域也一样。服务模式方面,未来车企发展趋势将是从提供产品+服务,向提供产品+服务+出行解决方案转型。长安汽车在这点上也已开始布局,未来将重点聚焦出行服务、新零售和金融与投资业等多个领域,多维并进开展业务创新布局。
写在最后:
我国装备制造业中,汽车、船舶等行业一直备受“祖国爸爸”的“关怀”,在市场准入、外资股比、外资建厂数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而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这些行业未来5年内将逐步开发,在温室空调房中享受惯了的中国汽车品牌,能否经受得住境外资本的大范围冲击呢?
这一点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自主品牌给出了有力的答案,站在第三次创业的起点,长安汽车在北京车展前夕发布了“一个核心+四大转型”品牌发展新战略,就未来市场布局看,显然长安汽车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其他自主品牌是否“系好安全带”了呢?期待有更多的中国汽车品牌在这场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中,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