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降价已成常态,自主逆袭底气何在?

4月刚刚过去,车市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北京车展搞得红红火火,但是各大品牌的销量却不断走低。对此,合资品牌祭出了一贯好用的招数:降价。

北京现代 ix35

原售价区间:14.98-20.18万

现售价区间:11.99-16.19万

降价幅度:3-4万元不等

韩系品牌车型一贯的优点就是高性价,2018款现代ix35的大幅降价,让消费者以不到12万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合资品牌的紧凑型SUV,可谓是诚(wu)意(nai)满(zhi)满(ju)。

上汽大众 途安L

原售价区间:14.58-23.08万

现售价区间:15.58-19.98万

降价幅度:1.4-2万元不等

2018款途安L取消1.6L和1.8T车型以及1.4T手动挡车型,仅提供4款搭载1.4T+7速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并标配7座布局(2款高配车型可选6座)。此外,还进行了1.4-2万元的价格官降。

套用高师的话:打死奥拓,没想到吧!你也有今天?

长安福特 锐界

原售价区间:24.98-44.98万

现售价区间:22.98-42.98万

降价幅度:2-3万元不等

锐界明面上各车型降价只有2-3万,但实际上还有隐藏项,它的“2018款 EcoBoost 245 四驱尊锐型Plus 7座”车型其实就是老款的“EcoBoost 245四驱旗舰 7座”车型,配置相当,但价格却实打实便宜了5万。

可以肯定的是,为了提高车型销量,不止上面这些合资汽车厂商进行了终端售价的调整,这还不包括区域给予经销商的“降价”指令和“返利”承诺。总的来看,车市的价格混战已经愈演愈烈。

1

如果说几年前合资品牌还拉不下面子,还要坚持所谓的高溢价能力,宁可“放价”于终端,也不肯在上市时给自家车型定一个更贴合实际的“厂商指导价”。但近一两年,合资品牌似乎“开了智”,在定价上接了“地气”,少了“仙气”。

在成本没有实际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合资品牌直接调降指导价,无疑会压缩单车利润。那为什么他们还要一意孤行,坚持做自降利润的傻事呢?

2

有人就说了,导致合资品牌主动调降新车价格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豪华品牌车型的价格下压。这种说法乍一听,好像是有点道理,近些年,豪华品牌不断降低门槛,十几二十万买个BBA,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但只要细一琢磨,又实在经不住推敲。

现在哪个合资品牌还没个豪华子品牌,像大众之于奥迪、别克之于凯迪拉克、丰田之于雷克萨斯、日产之于英菲尼迪,好些都是同平台战略,通俗点就是换壳套路。厂家知道怎么划分价格区隔,不会让他们自相竞争。如果非要说豪华品牌给了合资品牌价格压力,那也不会是自家的豪华品牌,而是其他品牌的错位竞争。但问题是,这个豪华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潜在客户重叠,相比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潜在客户重叠,要小的多得多。可见,豪华品牌价格下压,不是推动合资品牌调降价格的主因。

3

一般来讲,10-25万价格区间是目前合资品牌的主战场,而这其中又以10-15万这个走量区间最为关键。放眼几年前,自主品牌为了能突破10万元的“天花板”,可是费了老劲,如今,一批像领克、传祺这样的拳头产品,已经可以上攻15-20万区间,合资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

要说受自主崛起影响最大的,应该非韩系和法系品牌莫属了。现代从前年销百万,去年连完成任务都很是吃力;标志雪铁龙从前经销网络遍及四五线,去年围绕“年终奖”和“搬迁”话题也是新闻频出。不得不说,自主品牌赶上SUV这波热潮,大举进攻,消费者喜欢什么,我就玩什么,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就造什么,很“本土化”,也很“接地气”,完了一步步抢占市场份额,站稳脚跟,不断向上突破,才有了我们现在也能拿得出手的“精品”车型。

总结

在认识到“合资车降价是自主车的功劳”这一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明白,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更深层次的,应该是合资品牌带来现地化的供应商,数量上去了,成本下降,这些供应商同时又为自主品牌服务,自主品牌借势崛起;或者说,是合资车进入国内,自主品牌获得样板,逆向开发,简化流程,节省了研发经费,降低成本,推出高性价比自主车,赢得市场。

不管怎么说,自主向上、崛起,是大势所趋,而更高的期望,是在竞争过程中,我们的自主品牌能在技术水平、市场经营方面积累更多经验,为国人,造更多好车!

互动:你认为自主品牌现阶段最大的短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