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减一点,发动机减一缸,变速箱减几档,加一点点轴距,加一个厢,最后在贴几条廉价的镀铬,这就是——中国特供车。
当前中国的特供车都集中在A 级车领域,主要有大众系的朗逸、朗境、朗行、凌度、桑塔纳、捷达、宝来等;法系的雪铁龙,C4世嘉;别克的新英朗和福特的福睿斯。这些车长年占据销量榜前列,主要原因还是价格便宜。毕竟几年前,大家兜里都没啥钱,路上看到辆奔驰都稀奇,广大人民群众就德国大众这种洋牌子。花国产车的钱,买国际大牌的车。虽然车不值那个价,但是牌子、面子还是值的。
而最近华晨宝马X1和1系相继发布,把中国特供车的战火从买车车引到了“豪华车”领域。
为什么特供从买菜车蔓延至豪华品牌?
近年来(准确的说是金融危机后),欧美汽车市场萎缩,车企竞争激烈。大部分的车企都开始尝试将售价下探,以期望通过品牌优势抢占低级品牌的市场份额。富人品牌保时捷推出了Macan、718等50万左右的车型来疯狂挤压BBA赖以生存的中产白领市场,毕竟加一点点钱就能从奥迪Q5变成保时捷,谁都愿意啊。当然,宝马、奥迪、奔驰这种入门级豪华品牌受到向上的压力,也顺势推出了10万、20万左右的车型,向下来抢大众、福特、丰田之流的市场。
当然,车企可不是因为爱中国人民才推出中国特供车。说白了,人家是要赚钱的。售价下去了,利润要保障,怎么办?只能削减成本了啊。
首先,在中国设计生产销售,就省了一大笔的人力成本。毕竟,美日欧的工人的工资是中国人的好几倍。
其次,原材料和配件,能买便宜的就买便宜的,能简配的就简配。毕竟是卖牌子,而不是买车子,动力、安全配置这些里子缩水看不出来,但是加配几根闪闪发光的镀铬条,这面子就大大的啊。
华晨宝马1系的里子基本上全部简配,但是面子上增加了M设计外观和三厢设计,完美的做到了值钱的里子缩水,不值钱的面子掺水。
为什么只有中国特供车卖得这么好?
说白了,还是中国人认这个理。中国人讲究“花小钱办大事”、“钱要花在刀刃上”。买车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消费,奢侈消费就是要靠品牌、靠符号来给自己挣面子。既然要挣面子,那肯定要牌子大的车,最好令全家七大姑八大姨和老人孩子们都认可。
随着这几年持续的通货膨胀,大家兜里有钱了,也要“消费升级”一把了,买车自然也从“高级品牌”的大众,变成了豪华品牌。
十多万买奥迪,十多万买宝马,再这么说,也比同价位的大众顶配开起来有面子吧。
虽然这种消费观是很幼稚的,也证明了国人汽车文化还不成熟,但我们也要承认这确实符合当今的国情,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能赚大钱,在咱们中国人的消费观点成熟前,这些特供车们,还将继续在中国市场赚取超额的利润,推出更多的“中国特供车”。
(本文由评车少爷的好朋友 宝犸车主 A照少女沙琪玛 特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