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汽车 从“良心质造”到“匠心质造”的蜕和变

近日四川野马汽车正式发布了全新的品牌Slogan,由原先的“良心质造”变更为“匠心质造”。此次的变更不仅是因时制宜,也代表了野马汽车就品牌发展方向上有了更高格局的定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长久以来,中国人心细且善变通世人皆知,所产的小器物更是巧夺天工,无奈却对大型器具一直并不在行,比如重型工业,直到现在也并不算发达。于是近几年国内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也像一剂强心针,给了大家一股热血。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两相作用之下,才让这个发展的脚步徒增了一份急躁。

一直以来,野马汽车的造车理念就是为普通老百姓造出质量最好的汽车,诚如野马汽车一直坚持的那样:给消费者品质最好的SUV,同时给他们最实惠的价格。秉着“良心质造”的初衷,野马汽车一直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作为中国品牌的生力军默默耕耘着。只是在这个愈发急躁的大环境下,面对世界的嘈杂,要如何静下心来,认真做产品,做研发才是最重要的。即便是进度很慢,即便是产量很少,能有几人欣赏,便是一个独到韵律的腾达了。可想而知,此次四川野马汽车将说了很久的“良心质造”改成了“匠心质造”是下了一个怎样的决心。

那么“匠心质造”从何而来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你相信什么,或者不信什么,都是倚靠在整个时代背景下的条件反射。当我聊到企业问题时,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算是当下备受质疑的大事。年年315我们都能听到各个企业老板们坐在电视机前的心跳,即便茶余饭后我们也只能以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自娱自乐,但依然脱不开心中的疑虑。

近几年广告里各种打出“匠心”的标签,试图在这个信赖感缺失的时代里再挽回些什么。只是有些事情需要究其始末,才能见其真章,当新广告法压得所有企业无力反击的时候,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告诉我们什么?要理解“匠心”这个词,就必须要先知道“匠人”是谁。也许大家和我一样,听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是“日本”。这个事情非常有趣,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匠人”,只是相对而言,中国的“匠人”和日本的“匠人”地位很不一样。

例如,明代董其昌论画,认为凡是匠气的,都不好。又如沈复说“若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所以凡画水墨写意的都是才子,而工笔肖像的匠人,就低了一等。这其实是对士大夫灵性的崇高,认为匠人技艺都是凡夫俗子。所以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匠人”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偶然听到《晓松奇谈》几期关于匠心的节目,期间采访了日本茶道大师“木村宗慎”,所提及的观点也十分有趣:他说,日本一直是世界的尽头(因为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横渡太平洋几乎不可能),所有的文化一路向遥远的东方进发,直到日本结束旅程,于是日本就需要将其沉淀,并传承。

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让“传承”这件事情在日本国备受推崇,甚至不惜衍生出“道”。而事物也就这样在日本得以保留,比如建筑、比如仪式、比如专注于传承的“匠人”们。

而就中国而言,许多人毕生追寻的是改变和突破。此非坏事,唯道不同,只是推时至今却有些变味。我们目光所及的城市都变成了工地,一直不停地拆建。飞速发展的城市,让大家都变得急躁起来,就像所有家长都忙着将孩子从一个培训班运往下一个培训班一样。

我一直记得李宗盛说过一段关于“匠心”的话,其中一句是“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成熟。”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时,你可以知道,“匠人”们的“匠心”不是在市场中做挣扎,而是在和自己较真。

许多事情是需要打磨的,十年磨一器,已然不易。而打磨这件事情需要“匠人”,打磨的过程则需要“匠心”。在快速发展的进程里,有人率先登顶,这和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史一样,需要一点点运气。当然除了这些光芒照得到的地方,也还有在阴影背后默默劳作的“匠人”和“匠人”们不愿意放弃的企业。

当所有市场上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来源于一个“急功近利”的环境,大家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磨一个器物,就被火急火燎地推向市场。而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个名气并不算大的企业而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太多太多,也许当你放下一些虚名,不再为市场而挣扎的时候,对于一个坚强的中国企业而言,就像时下非常流行的“企业减法”一样,去掉繁复的名利熏心,去享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自由发展。

一个时代如此,一个市场如此,于是一个企业亦如此。此次野马汽车“匠心质造”的Slogan不仅维持了其品牌基因的延续和常年来的坚持,也表露了其不愿随波逐流的决心。毫无疑问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大幸事,野马汽车在调整自己的姿态,迎接全市场发展的上升期中更艰难的挑战。

而若是你,是否也愿意一起搀扶着这样的中国企业,一起成长,完成“匠心”的传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