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合资品牌引入中国的车型都减配安全配置?

眼尖的团友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本来外国车型在国内投产是一件好事,可以带来更低的售价。但是却带来另一个问题:海外版与国产版配置总有些偏差,特别是一些本来标配的安全配置被削减,这都是什么原因?厂家都是“想钱想疯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老早之前兵哥就已经关注到了。废话不多说,我就说最核心的原因:一个是法规强制的差异,另一个是中国消费者与欧美消费者的喜好差异。追求高一点利润的成分也有,但不是多主要的原因。

首先我们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豪车的安全配置就特别全面,而中低端车却经常有“漏洞”。关键原因就在于:越低端的车,对汽车的制造成本越严苛,甚至只是一个十几块钱的配件,他们也会找找有没有同样标准,但价格更低的供应商,因为累计下来一年就是可以节省下多少万的事情。

所以一旦十几块的零部件都要思考,就更别提动辄几百上千元的安全配置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安全配置绝对是减配的“重灾区”,只要不是法规强制,厂家绝对会尽可能省一下。

而国产化之后,厂商更乐于将成本用在消费者看得见,也更喜欢的配置上,比如好看的内饰、电动座椅、自动空调、大天窗等。

兵哥一直很认同一个观点,制造十几万的紧凑车,难度不比制造几十万的豪华车低。因为售价与定位先摆在那里,剩下的就是不断去增减配置,要不断去思考这一项项配置加进去是否划算有用,各个品牌在不同配置、技术上的制造成本各有差异,累积起来这个差异可能就导致你的车要比对手高出一些价格,所以制造中低端车,设计师要不断平衡投入与产出的效果是否最优。

几个减配重灾区

ESP。车身稳定系统(消费者俗称的“ESP”)是消费者呼声最高的一项配置,兵哥也谈过很多次。国内如果要标配,估计还得再缓几年。

胎压监测。自2003年起,美国就强制要求所有出厂的新车均需配置胎压监测。至2006年底,只有配置胎压监测的汽车才可以在高速路上行驶。欧盟则在2014年11月1以后不允许未配胎压监测系统的车型上市销售。

后防撞钢梁。后防撞钢梁一直很有争议,甚至很多人都放到是否“良心”的地位去道德判决车企。防撞钢梁在抵挡低速追尾时有效,能降低维修成本,但仅靠这一条横杆根本顶不住高速的冲击。

其实这个跟地域环境有关系,日本国内的碰撞事故大部分是高速碰撞,城市追尾少,所以日系车普遍不注重后防撞钢梁。而美国则有这个法规强制,最早是来源于保险公司的施压,因为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赔付修车的成本。兵哥觉得这东西还是有比较妥当些,但是被夸大升华到能够保命,就真的不合适了。

侧气囊。前排侧气囊一般安装在前排座椅外侧,目的是减缓侧面撞击造成的伤害,隔离躯干与门板直接碰撞。能够有效地保护前排乘客的安全。但是国内并没有这方面强制。

轮胎速度等级。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不同轮胎可以承受的最高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越高价格也越高。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轿车配套轮胎的速度级别必须高于轿车设计的最高时速。7-10万级别的A0级轿车设计极速一般是200公里。应该配套最高时速为210公里的H级轮胎,10-15万A级轿车配套最高时速为240公里的V级轮胎;20-30万元的B级轿车配套最高时速为270公里的W级别轮胎。有兴趣的团友可以去查下自己的爱车,估计很多车都是低端轮胎。

欧美少而中国多的配置

天窗。欧美人对天窗不太感冒,甚至认为有可能影响车身刚性,甚至翻车时不安全。而国内车型则会把它当做一个大卖点,标配水平很高,这几天全景天窗也越来越多见了。

真皮座椅。欧洲中低端车型更偏向于丝绒与布座椅,而中国消费者则对真皮座椅情有独钟。这个喜好厂家都明白,即使没条件上真皮也会努力用仿皮来凑凑高档次出来。

车型加长。这个不算一个配置,但却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国产特征。自奥迪A6L之后开始兴起,几乎所有想在中国有大发展的车型都会推出长轴距版,甚至SUV也一样,获得更大的第二排腿部空间。而欧美人则没有加长的需求,他们认为这样会降低操控性。当然,把汽车加长,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一些。

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国消费者不太注重内在的“安全性”配置,更注重看得到的“舒适型”配置,这也是很多厂家国产之后的取舍指导方向,所谓的“减配”其实是一个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为了利润。各位团友,你涨知识了没?